主页 > 科技 > 科技科普易尔灵网络科技

中国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的故事?

179 2025-01-23 18:47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的故事?

1、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在近代中国科技十分落后,外国人讽刺中国铁路工程师还未出世情况下建成的。

2、冯如研制飞机: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研制的这架飞机的飞行高度、时速和航程均创当时世界纪录。

二、体现科技发展与创新的科普阅读?

《科技创新启示录》一书中,金先生对100多位科技大师所创造的科技成果以及所包含的深邃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解析、归纳、总结和提炼,以通俗的方式解释给世人,并着重于问题的背景起因和结论。既不失科学性,又增进趣味性,特别是抓住了这些科技带给人的深思。

从每一个感人至深之处,如喜悦、失落、悔恨、惊叹等细节综合出科学家肖像的微型缩影。这本书,涉及创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创新的类型和所需的知识结构与学术基地;科学、工程、人文、艺术的相互关系;创新能力和素质——包括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思辨力、探究力,曲线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好奇心、上进心等;创新的四个层次——发现、发明、创造、创业。

中华民族要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驱动发展就必然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我想,金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不止于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讲授故事中大师们的想象力、联想力、思辨力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迸发,解析科学素养的凝练过程,以启迪人们改变思维、提炼方法、落实能力、升华精神。

三、中国科技发展理念?

1、科技演绎精彩,创新实现奇迹。

  2、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3、科技传播文明,创新成就精彩。

  4、生活需要科技,科技改善生活。

  5、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推进知识经济发展。

  6、坚持科学发展,突出自主创新。

  7、创新无止境,实践出真知。

  8、科技承载梦想,创新打造辉煌。

  9、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用科学实现我们的梦想。

  10、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11、科技的世界,创新的时代。

  12、科技感动中国,创新成就价值。

  13、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4、科技打造梦幻色彩,创新描绘精彩人生。

  15、科技创新之路,事业成功起步。

  16、科技成就经典,创新改变生活。

  17、科技要发展,创新是关键。

  18、神话是编造的,奇迹是创造的。

  19、培育发展新天地,科技创新强企业。

  20、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

  21、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建设创新型鼎湖而奋斗。

  22、知识武装你和我,创新改变全社会。

  23、科技缔造生活,创新成就未来。

  24、科技创新推产业,造业造福造美好。

  25、今天的小发明家,明天的大科学家。

  26、科技惠大家,创新无极限。

  27、集天下智慧,创无限财富,促世界进步。

  28、科技创造财富,创新点亮生活。

  29、你因科技而精彩,科技因你而腾飞。

  30、追求高科技,创新赢未来。

  31、创新共发展,同心破万难。

  32、用知识拓展视野,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创造未来。

  33、加强科普惠农兴村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4、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5、努力实施专利战略,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36、科技宏伟蓝图,创新助力实现。

  37、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走开放型科技发展之路。

  38、融金融物融而相通,科技科学金而支撑。

  39、科技创新增效益,合作共赢谋发展。

  40、知识改变人生,科技创造未来。

  41、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促进科技大发展。

  42、为科技喝彩,为发展创新。

  43、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44、凝聚科技创意,成就创新梦想。

  45、崇尚科学,探索创新,挑战新科技。

  46、过去向土地要财富,现在向知识要财富,未来向创造要财富。

  47、科技和人才携手,创新与事业同辉。

  48、海融乃大金融相通,科技创新力行天下。

  49、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50、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项目,推动高技术成果产业化。

四、科普故事?

鸡蛋沉浮的科普故事,材料半杯冷水,半杯开水,一个鸡蛋,半包食盐。

首先把鸡蛋放入冷水杯,加上食盐,鸡蛋怎么也浮不上来。让你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融化,鸡蛋就慢慢浮起来。

五、科技发展的小故事?

在19世纪末期,美国的铁路系统正在飞速发展,但是铁路事故频繁发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列车在夜间行驶时,司机无法看清前方道路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年轻的铁路工程师叫做威斯特因·威斯特因豪森(Westinghouse)开始研究制造一种可以在夜间行驶时照亮前方道路的装置。

后来,威斯特因·威斯特因豪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电动车灯,并在他自己的汽车上安装了这种车灯。这种车灯非常受欢迎,于是他开始将这种车灯推广到其他人的汽车上。不久之后,这种电动车灯被广泛采用,成为了汽车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此后,威斯特因·威斯特因豪森继续致力于发明各种电器产品,他发明的电动扶梯、电梯、电动制动器等产品,都在其后的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发明改变了世界,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一个小小的创意,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有创新和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人。

六、中国军事科普类节目发展历程?

军事科普类电视节目,主要承担传播、普及国防和军事知识的职能,它的受众主要是军事科技爱好者和军事发烧友,是军事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军事科普类电视节目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七、中国科技励志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的原子弹和氢弹就是非常厉害的核武器。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产生几亿摄氏度甚至几十亿摄氏度的高温,能快速融化一切。

光辐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肤,皮肤就会立即变成焦黄或黑色,并致使人体死亡。

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震动传播能量。核爆炸冲击波与普通炸药的震动波性质相同。一枚当量为100万吨TNT的核弹在爆炸时会即刻摧毁5.6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建筑。冲击波直接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各种直接冲击伤。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内放出来的Y辐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人体在早期受到核辐射影响时,易出现休克和中枢神经系统失调,造成器官损伤、内脏组织损伤和免疫系统功能退化等症状。

瞬间电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使空气发生电离,产生巨大的电磁场,电压为几百千伏。瞬间电磁波可破坏各种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杀伤人员。

放射性沾染,这是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空气、人员和武器装备等各种物体的污染,主要释放粒子的Y辐射。这些放射性裂变的小微粒悬浮在空气中,造成地面、人员和物体表面沾染,可引发人体引起造血障碍、眼睛白内障、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儿畸变等症状。

既然核武器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什么我们国家还要研制它呢?以下是我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发表的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

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八、什么是科普故事?科普故事有哪些?

就是说很多人传诵的那些科普故事,而且是中内外都知道的都是科普故事。

科普小故事有很多。与一些科普知识有日常生活类的还有很多关于自然科学的。植物类的等等。科普小故事既有趣又神奇给了我们很多知识和道理,让我们也充分了解到了各种有趣的现象。

九、科技改变中国是科普书吗?

不是科普书籍,它是论证科学技术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中国如何引领科技发展?

第一,中国政府要系统性的建设“科研基础设施”。首先,就是要重视基础型的研究。纯粹理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是一切知识创新的根本源泉,其重要性怎么说都是不过分的。但是,这样的研究往往距离产生效益还是有较长的距离的,所以这部分研究可以理解为科研的“公共物品”,需要政府进行资金扶持。政府在对这部分研究进行资金扶持的过程中,要重视的是对科研机构的整体资金投入,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的目标引导。这样才能保证科研人员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探索。

其次,中国的“科研基础设施”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缺失。在中国,长期存在科技成果归属权不明确,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把自己的成果变成实际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这就逼得很多科研人员只能把实验和论文当成毕生的追求,而无法实际把科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产品。所以,中国现在急需一个从国家高度的顶层设计,用法律形式明确我国现行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和转化后的效益分配权,解脱掉科研人员身上的“隐形枷锁”。

再次,我国急需新型“技术交易平台”。技术交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体制机制的枷锁需要打破,还需要创新交易的机制。技术交易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专业中介机构,能够承担技术评估与评价,并整合科研人员、企业家、金融资本的力量,共同成为一个项目公司为科技转化结果负责。这样的技术转化,才能保证创新出来的技术成果在交易过程产生价值,并最后在最终产品端有成果。

第二, 科学创新还需要呼唤我国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体现在工匠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和自豪,也反映在他们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要求的虔诚上。“工匠精神”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因为科技创新要最终落实到产品,离不开一个高水平的生产环节;而一个具有高水平和“主动思考能力”的生产环节,又能不断地对科技进步提出反馈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果科研和生产形成良性活动,对于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都巨大促进作用。

实际上,“工匠精神”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是其精神内核: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品质确实长久的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只是近年来社会风气日渐浮躁,优秀的技术工人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和物质回报,这才使得中国的传统精神逐步退化,而要向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学习“工匠精神”。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在引导社会舆论和提高工人待遇上下功夫,让整个社会认识到熟练技工的重要,提高其社会认可程度,同时也要切实提高工人待遇。“脑体倒挂”的时代越快来临,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就能够得到提高。

我国是一个科研大国,但是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工匠精神”培养上还有很多体制机制性的障碍和观念上的问题需要突破。现在的障碍和问题越多,越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所能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潜力越大。我很期待着在中国经济寻找新动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正能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提要

网站地图 (共30个专题278644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