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中国?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二、中国如何建设生态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一表述提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概念,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点?
(一)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并关乎民族未来的一项长远大计。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 立足全体人民。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反映出党和政府愈益关注民生问题、重视人民利益, 努力做到“利为民所谋”;第二, 立足全民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第三, 立足长远。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绝非“面子工程”等短期行为, 而是需要长远规划, 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予以长期坚持和贯彻。
(二) 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 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 从而全面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他建设的基础。五大建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 精辟概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理念精辟地概括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该论述包含三个要点:第一, 尊重自然。人类需要唯物辨证地看待自身在自然中的地位, 破除“人类中心观”, 充分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扭转将自身视为自然界主宰的错误观念;第二, 顺应自然。亦即要深刻认识到人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 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 因而需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事实雄辩地证明, 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进行开发建设, 或许能获得短期经济利益, 但终将因遭受自然报复而导致长期利益受损;第三, 保护自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四、中国加入什么生态文明建设?
态环境部今天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0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将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将推动相关立法和标准制定。
生态环境部表示,《报告》内容涵盖2019年我国有关部门、地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强化顶层设计、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基础能力、全社会广泛参与,以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7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制定、体制机制建设、社会意识提升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阐述了中国政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坚定推动多边进程,在气候国际谈判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有关情况,以及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作出的“中国贡献”。
针对推动立法和标准制定,《报告》指出,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草案,推动地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工作,支持在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保条例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
五、中国怎么建设数字地球?
近年来,我国数字地球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产业跨界融合,催生了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为数字地球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数字地球科技创新、行业应用及产业政策,共同探讨数字地球产业未来发展之路。
瞄准国际前沿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长期以来,中科院空天院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在数字地球理论研究与科技研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科学院原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在研讨会上表示,为提高我国数字地球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中科院空天院与中科星图自2010年起研制了GEOVIS数字地球,实现了国产化,为促进我国数字地球产业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数字地球就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的数字化的地球。”谈及对数字地球的理解,中科星图副董事长、总裁邵宗有这样描述,它利用遥感卫星、航空摄影等多种对地观测手段,快速高效地获取高精度地球观测数据,基于统一的时空基准重建三维虚拟地球框架模型,并根据行业需求承载融合各行业空间信息,解决待定的应用问题。
海量数据无疑是数字地球的基础和关键核心。吴一戎透露,截至今年6月,我国在轨运行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已发射超过30颗,每天可获取上亿平方公里的影像数据。吴一戎认为,新一代数字地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应用。“通过人机协同,构建智能化应用新模式,使之前一些不可能成为可能。”
“‘北斗+高分”融合发展是新一代数字地球产品的又一重要特色,也是构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邵宗有提到,随着导航和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时空信息的综合应用,导航技术与遥感技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逐渐形成新的交叉领域和学科。北斗高分融合将大大提升数字地球对全球动态活动的描述、管理和分析能力,大大拓展数字地球应用场景和边界,为数字地球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保障,犹如一辆跑车装上了“双引擎”,赋能产业发展将更具牵引力。
对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吴海涛表示,数字地球作为打通天上卫星资源与地上行业应用的承载平台,在推动北斗应用融合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全德也深表认同,“一切皆需定位,万物均要导航。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抓住北斗精准时空信息的应用,就抓住了数字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
六、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推动什么建设?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是中国政府举办的一个重要的数字经济高峰论坛,旨在推动数字化和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建设。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要推动以下方面的建设:
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5G网络部署,提高带宽速率,优化网络覆盖范围,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
2. 数字经济的发展:推进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培育数字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3. 数字治理体系建设: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设数字国家安全体系,促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安全;
4. 数字社会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强数字教育和数字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促进数字社会的协同发展。
综合来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旨在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希望实现数字经济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数字化进程迈上新的台阶。
七、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优化国土资源空间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提划定的重点区域。
2016年09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新增部分县(市、区、旗)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批复》,至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区数量由原来的436个增加至676个,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从41%提高到53%,此举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水平河北省(22个):灵寿县、赞皇县、青龙满族自治县、邢台县、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曲阳县、顺平县、宣化区、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区、怀来县、涿鹿县、赤城县、崇礼区、承德县、兴隆县、滦平县、宽城满族自治县。
八、中国生态建设的实践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长远规划。面对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努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九、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工作?
中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
国家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水患、土地荒漠化和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建设目标是停伐或调减木材产量,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加强森林管护,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缓解企业社会负担,为林区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十、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意义?
机器人数字化工厂是真正意义上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业的完美融合,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