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互联网易尔灵网络科技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 2024-12-15 17:06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以下为本人的硕士论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迎来了一个重大发展机遇期,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该机遇期有以下特点:1.市场对外开放不断加速,2.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阶段,3.互联网金融的指数型增长彻底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迫使商业银行走上转型道路。互联网金融自2013年开始,发展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深度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互联网金融公司以网站、平台、APP等形式,从理财、贷款、支付等维度,彻底改变了人们旧有的金融行为习惯,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互联网金融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刻影响着商业银行:首先,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提高了理财产品利率及申赎速度,降低了贷款门槛以及手续费,为金融消费者创造了更多价值,比如余额宝、零钱通等理财产品按天结息,还可以直接用于消费或信用卡还款。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新型金融产品涌现市场,但由于监管存在滞后性,使得大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增加了整体的系统风险,如P2P平台的集体违约、互联网公司借助资产证券化放大杠杆等。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应对全新的竟争和挑战,其自身缺点,如管理费用巨大、缺乏金融创新、缺乏国际品牌影响力等暴露无遗。综上所述,不论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区域性商业银行,都将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冲击与挑战,首先是国内商业银行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竞争加剧,其次是国外银行逐渐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导致的金融市场环境变化,最后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导致的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下降。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通常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关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推论,然后借助杜邦分析、财务矩阵、SWOT分析法等方法验证推论,但多数文献是以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然而由于经济进入新常态,加上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带来的发展压力,商业银行要想继续保持高盈利能力,就必须发展互联网金融,并进行数字化转型,因此这就要求学者为商业银行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提供对策。因此,本文以杜邦分析法为主,以文献研究法为辅,意图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以农业银行为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并提出应对措施,为后续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本文选取近五年农业银行年报资料,对农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的完整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主要指标的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农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数字化经济形势下该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有效改进方案,对商业银行推动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本文以农业银行为例,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农业银行有负面影响,进而探寻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转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由于农业银行在商业银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可以认为其他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农业银行相似,本文的研究结论也适用于其他商业银行。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合农业银行近年业务经营实际,采用杜邦分析法及其他财务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对其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提出解决上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困境的解决方案。结合本选题研究背景与基本目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影响的理论分析 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五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而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的结论。 2.应用杜邦分析法分析农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收集了近五年农业银行相关财务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尽管农业银行总资产、净利润等指标持续增长,但是净资产收益率却持续降低。验证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 3.应用财务矩阵分析农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这一部分通过财务矩阵发现农业银行处于第三象限——减损型现金剩余,说明农业银行一方面现金充足,业务可以持续发展,但是业务规模的发展却会损害企业自身的价值,农业银行极有可能将进入衰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发展历程、现状、模式、特点、相关理论等,然后从理论层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较大影响,且以负面影响为主。随后本文结合农业银行近五年业务经营实际,采用杜邦分析法以及财务矩阵对其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前文理论分析结论一致,进而根据结论提出解决上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困境的解决方案。 1.3.2研究方法 本文拟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采用杜邦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 1.杜邦分析法。杜邦分析法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直到1972年才有学者运用杜邦分析法来分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Dayid Kerr结合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特点,将多种银行指标融入杜邦分析体系,进而使杜邦分析法更加贴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 2.案例分析法。本文以农业银行为案例,搜集农业银行近年来的相关财务数据,通过分析发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农业银行盈利能力处于下降趋势,进而分析得出该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由点及面给出商业银行的经营对策,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参考。 3.文献研究法。本文分别从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关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三个角度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研究结论进行分类整理,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创新点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视角研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紧扣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业务的变化,以农业银行案例分析为切入口,对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冲击了资产、负债、中间等传统业务,影响了其盈利能力,增加了未来发展不确定性,金融同业竞相发力、前瞻布局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由于在国内外文献中,将互联网金融与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相结合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与其他论文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冲击,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较大影响且以负面影响为主的结论。然后本文又以农业银行为例,通过杜邦分析法、财务矩阵等财务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业银行近五年的财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较大影响且以负面影响为主的结论。 1.4.2不足之处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五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并运用杜邦分析法、财务矩阵对农业银行近五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分析,但本文在实用性上存在不足,本文以农业银行为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但各商业银行情况不尽相同,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商业银行。 第2章 文献综述 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查阅了大量文献,查阅的文献主要分三个方面: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关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2.1 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互联网金融,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层次逐渐提升。王珊(2020)指出1997-2012年,这5年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导者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推进网上银行,使得大量过去只能在线下网点办理的业务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线上办理,如转账、银行流水查询、对账等,极大地释放了柜台人员的工作压力,为客户提供了方便,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然后是2013年至今,大量互联网公司开始上线互联网金融产品,其中的代表有余额宝、花呗、借呗、微信支付、微粒贷,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是商业银行从行业内竞争转变为与互联网巨头竞争,竞争对手身份发生变化,标志性事件是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余额宝凭借高利率、日付利息、随时支取的特点短时间吸收了大量资金,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像腾讯微粒贷、支付宝借呗等互联网线上贷款无需抵押担保,且能做到实时放贷,这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提供了解决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而微信和支付宝的扫码支付则冲击了商业银行的POS收单业务,大量消费者不再使用实体卡刷卡消费,商户不再使用POS机收单,极大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最终迫使商业银行对POS机改造升级,并推出二维码收款与微信支付宝竞争。 王珊(2020)指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通过深入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等数据,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同时通过对客户数据的分析可以迅速确定客户风险等级,使得信用贷款成为可能。第二是商业银行在自身手机银行APP平台上开始增加电商业务,尽管电子商务已经进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时代,但未来消费依然会依赖电子商务平台,因此电子商务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手段,并且商业银行本身具有客户群体规模大,以及常年的社会信用积累,都为商业银行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条件。第三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逐渐规范,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新的产品、新的模式层出不穷,监管必然要由过去的宽松与不规范转向收紧与规范化,这也是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需要。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与规范化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四部委约谈蚂蚁集团,随之而来的是蚂蚁金服暂缓上市,以及下架银行存款产品,可见互联网金融过去的高杠杆高风险经营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互联网金融不再是房间里的大象,其影响已经不容忽视,因此郑雨萱(2020)指出互联网正面影响首先是移动支付增加了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移动支付刚刚兴起的时候确实对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有很大的冲击,但是随着商业银行推出允许信用卡支付的二维码收款业务,以及支持二维码的智能POS业务,消费者依然更加倾向于使用银行信用卡支付,受消费者支付习惯的影响,商家也更倾向于使用商业银行二维码收款,这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其次正面影响也表现为商业银行线上贷款业务的兴起,基于大数据的线上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最早兴起于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然而由于商业银行本身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因此其获取数据十分方便,利用大量数据商业银行迅速推出自己的线上贷款,为具有融资困难的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彻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带来希望。 互联网金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尽管商业银行迅速应对移动支付带来的冲击,升级了自身的业务,商业银行依然把控着收单业务,但随着实体卡使用率的下降,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彻底改变,绝大多数移动支付是通过微信支付宝完成的,这使得商业银行不再是支付中介的主体,部分手续费流入互联网公司。并且由于移动支付规模巨大,微信支付宝手握大量闲置资金,仅微信闲置零钱就高达1.5万亿,这使得商业银行必然去争取这部分资金,为了获得这部分资金商业银行不得不支付高额利息,这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成本。 2.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目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利用杜邦分析体系,廖上林(2017)分析了四类商业银行,首先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受其管理体制不灵活、竞争激烈等影响,其盈利能力存在下降趋势,表现为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但其总资产收益率却在逐年上升,这是因为受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国有银行也推出大量创新产品,使得收入逐年增长。同时国有银行运营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然后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既具有规模优势,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得其具有商业银行中最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说盈利能力最强。然而2016年开始股份制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开始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其盈利能力波动较为平稳。之后就是城商行,城商行由于起步晚规模较小,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产品相对陈旧,因此其整体盈利能力偏低,但其增长性不容小觑,近年城商行始终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上升。最后是农商行,由于农商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同时改制带来的成效尚未显现,这使得农商行盈利能力趋势不明确,尚处于波动状态。但未来随着对不良贷款的处理以及改制带来的管理红利,农商行盈利能力将会走出波动,加速发展。 在新时代,商业银行由于利差减小,传统业务收入降低,急需改变发展模式,Saunders和Schmid(2014)经过研究发现中间业务占比高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更高,风险更易控制,其应对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也更强,因此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梁晓鸣(2019)认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且大致分为宏观微观两大类。从宏观上讲国家政策、经济大环境对商业银行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其中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基准利率,尽管自2015年起基准利率并未发生过变化,但国家依然通过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完成,基准利率波动将会更加频繁,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微观上商业银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资产规模以及运营成本等,首先资产规模主要指商业银行总资产的规模,通常通过我国各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相互对比来判断某一商业银行规模的大小,除此之外资产规模还包括商业银行网点数量、产品种类等多方面指标。通常来讲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具备规模优势,利润更高,风险承受能力也越大的。其次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是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普遍能够做到持续上升,而与此同时运营成本也在持续攀升,如果收入的上升速度低于成本的上升速度,那么将削弱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由于竞争愈发激烈,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收存款,而支付利息是商业银行占比最高的成本,商业银行成本不断攀升。 2.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 曹源芳等(2018)通过构建模型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整个资本市场风险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已经导致资本市场风险增加,且对传统金融造成冲击,但是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能力上优于中小商业银行。 邱晗等(2018)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极大地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重心从原来的依靠吸收存款转向依靠同业拆借,这造成了商业银行成本的上升,但是商业银行并未将成本向下游转移,而是选取了更加高风险的资产。 周聪(2020)首先分析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形成存款,并将这部分资金以贷款的方式发放出去,进而获得利息收入。但由于监管严格、体制僵化等原因,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办理手续复杂,且必须在柜面办理,服务不到位,利率受到国家管控,暂时无法实现市场化。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存款产品十分困难,这使得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缺乏灵活性、缺乏创新性且收益低。相比而言,互联网公司则具有灵活创新的优势,一方面国家对互联网公司的投资项目并没有过多的政策限制,这使得互联网公司通过合理配置资金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率,其发行的理财产品利率也相应的较高,如余额宝利率普遍在2.2%以上,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5%。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具有高度灵活性,其理财产品不仅利率高,而且申赎方便,通常可以随时支取,在一定金额范围内到账速度快,甚至有些互联网理财产品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消费,进一步增加了产品便利性。然后是资产业务。在贷款方面商业银行具有利率低的优势,然而其同样具有门槛高、速度慢的劣势,大量个人与小微企业无法找到优质的抵押物或担保人,使得其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即使借款人达到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标准,一笔贷款通常也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发放,缺乏时效性。而互联网贷款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做到无抵押无担保,且能够随时发放,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冲击。最后是中间业务。互联网金融缺给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由于互联网公司免去了办理业务时繁琐的手续,如今大量客户选择从线上直接购买基金、保险、债券等金融产品。同时移动支付比刷卡支付、现金支付便利,消费者普遍使用移动支付,而放弃了商业银行的支付手段。 Tommi Laulkkanen(2016)认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增长的越多,发展的时间越长,就越会要求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否则,因创新的脚步太快,将很容易出现系统化的风险或工作上的问题。 2.4 文献评述 中外学者分别就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从上述文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中外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而当前处于第二阶段。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呈现出以技术为支持、商务化、监管持续完善的趋势。 二是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将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首先吸收到中小客户,即更有利于长尾市场发展,其次是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更合理,最后是改变了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地位。 三是商业银行要想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就应分别从存款业务、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三个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给出对策。 基于现有文献分析,整体上看,我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文献较少,研究更多停留在概念界定、内涵解析、模式构建等方面,能够结合商业银行案例,运用杜邦分析、财务矩阵理论和线性回归预测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较少。 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情况进行较为客观和真实的评价。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较大影响,且以负面影响为主的结论,并将最终得出的相关结论和建议辐射扩展至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转变经营理念,改善经营策略和管理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最终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从2013年起步至今,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发展快、覆盖广、影响深”的特点,其创新成果极为迅速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组织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逐步兴起,提升了整个金融行业的能力水平。 3.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3.1.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当前人们的消费生活习惯逐渐改变,新的需求诞生,这使得传统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无法满足客户新的金融需求,于是新的金融模式应运而生。 互联网金融是凭借新的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在满足用户新需求的前提下创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模式,常见的创新有产品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也有后台的创新、运营的创新、交互的创新,具有代表性产品有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余额宝、零钱通等互联网理财,花呗、借呗、微粒贷等线上信贷,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已经对传统金融业实现全方位弯道超车,传统金融业除了具有规模、政策优势以外,几乎丧失了其他所有优势。 3.1.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1.线上业务,常见的形式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商业银行最初发展互联网金融时都是采取着这种线上业务的方案,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传统柜面业务直接转移至线上办理,如最初借助U盾的网上银行,以及后来贴膜卡手机银行,可以进行转账、查余额、查流水等功能。随着之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云计算的成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逐步转变为APP的形式,功能也逐步变得更加强大,具备了存入定期存款、购买理财产品、购买保险等新的功能。 2.P2P,常见的产品有拍拍贷、宜人贷、桔子理财等。P2P根据背后的资本力量又分以下几类:首先是银行投资的P2P,这种P2P产品由于是专业银行进行管理,所以相对风险较低,更加可信。这种P2P产品一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与传统商业银行贷款有些类似,但放款速度较快。然后是上市公司投资的P2P,上市公司投资P2P大多是出于蹭热点炒概念的目的,由于投资P2P本身门槛较低,属于较容易涉足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因此一些概念题材较陈旧的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股价投资P2P,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概念股。但是由于上市公司不具有相关互联网金融的运营经验,这类P2P通常风险较大,一般难以长期经营。其次是国有资本投资的P2P,这类P2P运营最为稳健,但存在经营模式陈旧、门槛较高等劣势,由于经营模式陈旧,且经营不灵活、决策慢,导致这类P2P收益不高,因此缺乏竞争力,常常难以长期经营。最后是民营P2P,这类P2P增长最为迅速,最具创新与活力,通常对于贷款人利率高,收益高,对于借款人门槛低,可以轻松借到资金,这使得客户大多选择这类平台,但是这类P2P风险较大,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也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尽管P2P曾经十分辉煌,但是由于其本身经营模式不够成熟,风险较大,其对借款人审查机制存在漏洞,甚至时常遇到骗贷等欺诈行为,致使P2P平台集中出现危机,大批P2P倒闭。 3.众筹,代表产品有小米众筹、京东众筹。众筹是利用互联网将项目信息发布出去,向大众公开筹集资金的行为,众筹在现代社会具有一系列的优势,首先就是门槛低,传统融资形式对借款人自身的技术实力、资金实力、现有规模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众筹并不没有这些要求,不论什么年龄、什么身份,只要有创意有点子就可以众筹,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融资中,资金需求方面对的是强势的大型金融机构或者风险投资方,而众筹中资金需求方面对的则是普通大众。然后就是形式灵活,传统融资一般面向个人消费或者企业经营,很难跳出这个范围,而众筹的形式却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创业项目,也可以是一个产品,甚至音乐、漫画等都可以众筹,形式没有限制,但一定要足够有创意,且可以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展示,这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到足够的资金。同时众筹也给投资人带来了便利,因为众筹平台聚集了大量优质项目,投资人就可以直接接触到大量投资项目,再从中进行筛选出自己认可的项目,另外众筹平台本身对众筹项目会有一定的审查,这样也为投资人剔除了一些劣质项目,节省了投资人的时间。 4.第三方支付,代表产品有支付宝、微信支付、拉卡拉等。2019年人民银行已经发放牌照的既有大公司,也有随行付这样的中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现在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我国大众最普遍的支付方式,支付宝、微信支付二维码支付冲击商业银行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第三方支付公司,以随行付为例,该公司主推各种形式的POS机,然而在二维码支付的冲击下,随行付成功转型,砍掉了原有POS机项目,主推微型POS。第三方支付红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乱象,信用卡套现、信用卡盗刷、资金不到账、虚假商户、恶意拒付等,因此我国第三方支付依然需要规范。 5.数字货币,代表产品有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是去中心化的,不需要一个大型机构或者国家权力的背书,而是通过全网达成的共识获取信用。因此数字货币没有发行机构,而是相当于全网所有数字货币参与者共同发行,这是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尽管极慢的支付速度使得数字货币在支付领域尚无法与现有支付方式竞争,但数字货币在投资领域大放异彩,截止2020年底比特币单价已高达41,900美元,以太坊单价高达1,288美元。尽管数字货币代表了货币的未来,但其依然存在很多风险,首先是数字货币币价波动剧烈酿成许多悲剧,如2020年6月18日因炒比特币亏损2000万大连一家三口自杀,然后就是数字货币因为去中心化无法监管导致其沦为犯罪组织洗钱或非法交易的工具。 6.互联网征信,代表公司有蚂蚁信用、腾讯征信等。2013年征信业务开始向民营机构开放,大批征信公司开始设立,人们对融资的需求变的多样化,民间借贷规模的不断膨胀,这使得人们对征信的需求越来越大,原来人民银行的征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互联网征信应运而生。互联网征信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不局限于人民银行提供的征信数据,不断搜集人民银行征信不涉及的数据,从多维度为用户提供征信服务,降低了融资风险。 3.1.3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更具有粘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不需要柜面办理业务,直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办理所有业务,非常方便简洁,因此对于用户来说互联网金融十分具有吸引力,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办理的业务通常不会再选择传统金融机构,因此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更具有粘性。其次是用户在互联网金融公司之间迁移成本较高导致的高粘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每个用户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这些数据使得其所使用的互联网产品更加适应该用户自身的使用,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但是要想迁移到其他公司,就必须将数据一同迁移过去,否则就无法体验到相同的体验,这让互联网金融用户的迁移成本高升,进一步提高了互联网金融的粘性。 第二个特点是提高业务办理速率,互联网+是一个大趋势,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结合互联网,传统业务结合互联网以后业务办理速率普遍得到提升。以银行业为例相比于柜台办理业务,一个熟练柜员一天能够办理的业务大约在一百至二百笔之间,而如果是通过网上银行或者手机银行办理业务,则一天办理业务的数量几乎没有上限。同时利用互联网办理业务也可以节约成本,由于互联网提高了业务办理的速率,这使得商业银行不再需要太多的物理网点,节省了建设物理网点需要投入的成本,另外由于柜面业务减少,释放了大量柜面人员,可将柜面人员调整为营销人员,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收益。当然互联网带来高速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洗钱风险、黑客攻击的风险、线上贷款审核的风险等,因此在利用互联网提高速率的同时要把控风险。 第三个特点是信息相对对称。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传统金融企业,其主要功能就是中介,也就是连接资金的供需双方,将资金从充裕的一边输送到短缺的一方,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可以压低存款人的利率,而抬高借款人的利率。而互联网金融首先可以实时公示利率,实时反应市场上资金的供需变化,使得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掌握最新的最合理的利率。其次互联网金融还可以直接连接资金供需双方,由双方共同协商利率,也可以将供需双方各自的预期利率展示出来,由其自行挑选利率。最后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每一笔业务都要全网公示,达成全网共识,这将彻底实现信息对称。 3.2 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 3.2.1长尾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者发现了20/80法则,指出在任何组织、社会中始终是20%的人创造80%的价值,一个公司大部分的销售额是头部的几个销售明星完成的,一个社会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一个国家大部分的GDP是几个大公司带来的,因此一个人、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都应将大部分资源应用在占少数的头部,以确保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而长尾理论则提出了完全不同观点,2006年长尾理论诞生,学者通过研究大量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发现大量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并不源自头部,而是源自相对冷门、销量不高但数量巨大的小门类产品,例如一些大型电商平台,由于没有柜台、展柜数量限制,可以上架大量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只能带来很少的收益,但是由于数量庞大,积少成多,反而创造了大量收入。 长尾理论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的,像传统银行业业务办理高度依赖柜台的情况下就难以应用长尾理论,由于商业银行业务开展需要借助物理网点,而物理网点需要较高的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同时服务的用户数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商业银行普遍更加重视少数大客户,而不得不忽视甚至放弃数量巨大的小客户。 借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公司或者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可以借力长尾理论,相比物理网点,一次性投入资金建设平台后几乎不存在其他后续费用,却可以服务无限的用户,同时又没有产品数量的限制,因此可以上架数量极多的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以理财产品为例,通常传统商业银行一期只会上线10-20款理财产品,而互联网金融平台却可以同时上线上百种理财产品,从短期到长期,从定期到不定期,从低利率到高利率,从低风险到高风险,从银行产品到代理产品。每一款产品都有一定的销量,积少成多就成了高销量了。 长尾理论在互联网金融应用较为成功的模式就是众筹,数量巨大的怀揣创意与梦想的人可以在众筹平台直接发布融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这使得平台可以自发地出现多种多样的融资模式创新,这些不同的创新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投资人,如以获取产品为目的的投资人、以获取股权为目的的投资人等等。这样,众筹平台便如同电子商务平台一样展示着不同的融资项目,同时依赖大数据把控每一个融资项目的风险,为投资人降低风险。 由此可见长尾理论是依赖互联网技术得以实现的,它并非否定了20/80法则,而是成为了新时代里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新的发展模式,长尾理论让互联网公司获得了更多的收入,更具有竞争力,也让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获得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3.2.2金融脱媒理论 商业银行是资金的中介,将社会闲散资金引导至资金需求方,这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现代大型公司得以大量诞生。互联网能够更加有效地将资金引向需求方,这使得大量资金开始脱离商业银行,直接通过互联网寻找资金需求方,资金需求方也开始脱离商业银行直接在互联网上寻找资金,这使得资金供需双方都开始脱离商业银行这个金融媒介,所以这种现象称为金融脱媒。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既有像众筹、P2P这样的模式,金融平台仅仅作为一个信息中介,资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沟通;也有借呗、微粒贷这样的模式,金融平台扮演着类似商业银行的角色,但是由于没有太多监管,加上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使得这类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对于商业银行对资金供求双方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资金供给方平台可以给出更高利率,形式更加灵活,而对于资金需求方平台则可以提供更低的门槛。在这样金融脱媒的形势下,国家应当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的整体风险。 尽管金融脱媒现象已经十分明显,但是互联网金融依然没有冲击的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业务,目前来讲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存款业务主要是利率高、支取方便,但金额小的货币资金类产品,客户通常只将少部分用于日常消费的资金存入互联网金融,尽管商业银行存款、理财利率低、不灵活,但客户们依然出于安全的考虑选择商业银行,另外商业银行推出的私人银行业务则更是兼顾灵活与高收益,甚至可以私人定制,牢牢抓住高净值客户。目前互联网金融提供的贷款服务也是主要针对没有优质第二还款来源的小微客户,互联网贷款尽管具有无抵押无担保、实时放款等特点,但是依然难以在大客户信贷上撼动商业银行的稳固地位。 尽管如此商业银行依然不能够掉以轻心,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已经颠覆了无数传统行业巨头,而其颠覆的过程都是先从小规模业务开始的,这类业务份额少,利润低,传统巨头不重视,然而互联网却以这类业务作为突破口最终颠覆了整个行业,因此商业银行依然不能有所松懈。 随着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其自身风险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针对金融的监管力度很大,很多高风险金融产品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我国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金融衍生品大行其道,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优势,绕过监管,发行规模巨大的金融衍生品,增加了整个系统的风险,如蚂蚁集团通过资产证券化将30亿资产放大为3000亿。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因其本身创新速度较快,也诞生了很多新的产品,这些新产品在诞生之初有关部门并没有相关的监管政策,这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变得不可控,如P2P行业大批倒闭。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风险,不论是互联网理财还是贷款,出现风险后没有有效的应对机制,这使得整个市场对互联网金融依然存在不信任的问题。 本章主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以及主要模式:1.线上业务,常见的形式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2.P2P,常见的产品有拍拍贷、宜人贷、桔子理财等。3.众筹,代表产品有小米众筹、京东众筹。4.第三方支付。5.数字货币。6.互联网征信,代表公司有蚂蚁信用、腾讯征信等。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即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更具有粘性、提高业务办理速率、信息相对对称。最后列举了两种互联网金融理论,即长尾理论、金融脱媒理论。

第4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商业银行与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章通过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的结论,本章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冲击,最后得出结论。 4.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1.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金融有如下几个时期:首先是1997年-2004年,这一时期由于互联网的逐渐成熟,各金融行业开始上线互联网操作平台,如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还有证券公司的网络客户端;然后是2004年-2013年,这一时期第三方支付开始兴起,尤其是支付宝的兴起使得网络购物、电子商务开始成熟,与此同时以拉卡拉为代表的线下第三方支付也开始兴起;最后是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开始蓬勃发展,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线上理财、线上贷款。 4.1.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既包含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也包含以互联网公司为主的非金融机构。其中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手机客户端的形式进行互联网金融转型,且产品以模仿支付宝、微信等头部互联网公司为主,自身缺乏自主创新。非金融机构则遍地开花、百家争鸣,二维码支付、余额宝、理财通、花呗、借呗、微粒贷等产品不断改变着互联网金融的格局,深刻影响着中国金融业。 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以来,始终保持飞速发展,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多维度全方位的产品生态体系初步形成。互联网金融已经覆盖生活方方面面,从储蓄到支付,从购物到贷款,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市场上既有像支付宝、微信等巨无霸企业为用户提供全面综合的服务,也有遍布全国的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为当地居民提供着差异化服务。 然后是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速持续放缓。2020年尽管互联网用户人数已经增至9.04亿,手机用户人数已经增至8.97亿,但增速逐年下滑,可以说现在互联网用户人数,特别是手机用户人数已经见顶,过去的野蛮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重现。因此互联网金融也需要转型,从粗放式的发展,转向精耕细作,深挖存量客户价值,以寻求自身的发展。 其次是监管日益规范。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初期,由于发展速度极快,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出现了很多不可控风险。如宝能系保险公司借助互联网金融产品万能险吸收大规模资金,然后大肆并购,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动荡,蚂蚁金服借助互联网进行资产证券化放大杠杆,增加了市场风险。现在我国互联网相关法律逐步完善,监管日益规范,约谈、取缔了一批不合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六部委约谈蚂蚁金服,大量P2P平台被取缔。 最后是科技推动力越发明显。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科技发展的,互联网诞生初期商业银行便开始了互联网金融的尝试,网上银行应运而生;随后是移动互联网时期,移动支付开始崛起;而如今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成熟,各种线上贷款等线上金融产品充斥手机app中。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将诞生,科技将继续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4.2 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的优劣势分析 4.2.1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的互补关系 商业银行存在行业进入壁垒,且租金、人员工资、武装押运费、ATM运营费等固定投入较高,同时商业银行获取存款的成本较低,因此出于盈利目的,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更加偏向于中大型客户,可以为中大型客户提供较为廉价的金融产品,如低利率贷款,但是商业银行普遍不重视小微客户,对小微客户设立较高门槛,提供高利率贷款等。 而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新的技术极大的增强了贷款风险的管理能力以及贷款审批速度,从而降低了针对小微客户的贷款的门槛和利率,因此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在服务客户群体上存在互补。 4.2.2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优劣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公司相对于商业银行存在明显优势,首先成本低,不需要成立大量网点,没有网点运营费,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无需借助客户经理的推广、风险经理的风险把控以及贷审会的审查,因此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其次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全部线上完成,省去了线下排队的时间,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公司通常可以自动审批贷款,实时发放贷款,极大的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首先由于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公司得以推出大量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创新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监管发展速度,使得大量互联网金融产品处于无监管状态,而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着许多潜在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将部分风险进行了转移,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如P2P平台的大面积违约,宝能系借助互联网销售万能险进而收购万科扰乱资本市场,蚂蚁金服借助互联网进行资产证券化放大财务杠杆倍数等等。 4.2.3商业银行的优劣势分析 首先商业银行具有成本高的劣势,由于必须运营大量网点,为客户提供线下服务,因此商业银行有很高的运营成本,在存款业务上普遍借助员工揽存,贷款业务上普遍借助人为审查,这增加了人工成本。其次,商业银行普遍缺乏灵活性,面对互联网金融针对用户体验的新产品,商业银行即使研发出了新产品依然不得不经过漫长的审批流程,这使得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具有资源配置风险低的优势,尽管借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公司大幅降低了小微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互联网小微贷款风险依然不低,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常常会出现大面积违约现象。而商业银行贷款主要针对大中型客户,客户群体本身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因此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风险较低。 4.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4.3.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发展金融科技,如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普惠金融线上贷款,同样也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且比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线上贷款利率低,由此商业银行具备了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竞争的产品。但是由于贷款为线上审批,且无担保,因此具有较大风险,这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4.3.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互联网金融在成本、效率、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大量商业银行原有的客户转移至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大量的客户流失迫使商业银行也采取零费率、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的竞争对策,这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4.3.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通过推出高利率的理财产品,如余额宝、零钱通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存款的利率市场化,而互联网金融公司受到的监管较少,使得其线上贷款利率可以做到自由定价,这推动了贷款的利率市场化。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不得不推出同样的高利率理财产品,同时推行浮动的贷款利率,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4.4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4.4.1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方面的冲击 负债业务实际就是存款业务,存款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一个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存款那么必然将影响其利润水平。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2013年余额宝的诞生极大冲击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2017年微信支付的诞生又将大量资金吸收进微信中,对银行存款造成进一步冲击。商业银行未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也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如推出自己的货币基金应对余额宝,推出二维码收款应对移动支付。尽管2017年之后并未诞生冲击银行存款的产品,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诞生新的互联网存款产品是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采取措施。 由图4-1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依旧保持增长趋势,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负债的环比增长速度在持续下降。

图4-1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变动 4.4.2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方面的冲击 银行资产业务就是商业银行向优质客户提供信用资金而形成资产的业务,如贷款、差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业务,这类业务共同特点就是要向客户收取利息。然而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存在缺点,那就是只服务优质客户,而将一些小微客户拒之门外,如没车没房的年轻人,这些人对消费信贷有需求,然而商业银行很难对其发放贷款,甚至连信用卡额度都无法批准。而互联网线上贷款则不同,完全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申请,而且放款速度快,因此对年轻人十分具有吸引力。 互联网借贷产品有上千个,规模较大的有支付宝借呗、微信微粒贷,这些互联网贷款产品通常都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借款人资格进行审查,由于目前个人数据较容易取得,因此这类产品以个人贷款为主,也存在针对企业的互联网贷款。尽管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在客户群方面都有各自的针对性,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诞生更加成熟的互联网信贷产品,如利率更低、额度更大的个人线上贷款,以及能够满足企业信贷需求的线上贷款,届时互联网金融有可能彻底颠覆传统银行业,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加速迭代自己的线上贷款,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应对互联网金融。 由图4-2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冲击较小,资产增长速度尽管放缓,但依旧保持增加的态势。

图4-2 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变动 由图4-3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增速开始放缓,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应对能力要弱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图4-3 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变动 由图4-4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资产也呈现上涨趋势,但是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冲击最为明显。

图4-4 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变动 4.4.3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方面的冲击 移动支付带来的冲击最为严重,移动支付由于其自身便利性极具竞争力,同时又具有互联网理财的赋能,使得商业银行难以与其竞争。首先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人们刷卡消费的需求越来越低,人们的消费习惯转变为将银行卡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而在消费时直接使用第三方支付,这样手续费的分配对象便增加了一个第三方支付,从而压缩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其次移动支付还具有理财功能,如支付宝可以直接使用余额宝来支付,而微信也推出零钱通为用于支付的小额资金提供理财,这是如果商业银行也提供小额资金理财服务则会增加自己的成本,如果不提供则活期存款会流失。 由图4-5可看出银行卡转账规模持续上涨,但是增速放缓,尤其是2015年-2017年间,银行卡转账规模增速大幅放缓,而2017-2018年银行卡转账规模开始缓慢回升。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

图4-5 银行卡转账变动 4.4.4对商业银行县域业务方面的冲击 商业银行县域业务发展较为艰难,甚至出现部分商业银行撤离县域金融市场的情况。然而,互联网金融服务县域客户所使用的成本,并不比服务其他客户多,因此一款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轻松覆盖县域市场,同时借助新技术,收集大量数据,产品不断迭代,甚至可以推出成本更低,更加适应县域环境的产品,实现普惠金融的目的,像微信、支付宝线上贷款等,其可以有效的降低县域融资的平均成本。这使得商业银行县域业务更加难以开展。 4.4.5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冲击 对于银行网点来说,传统的实体店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服务质量也不一定能够达标。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行业的巨变,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所谓数字化转型实际就是将原来的依赖人工的物理网点转变为数字网点,例如目前大部分银行网点都安装了综合业务一体机,客户可以自助办理各种业务,未来甚至可以上线虚拟柜员等产品,使得网点彻底数字化虚拟化。根据相关机构研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各种习惯不断变化,假设商业银行没有进行数字化转型,则在未来5年内,各项业务收入将会下降近一半,而利润甚至会下降一半以上。 但数字化转型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商业银行推出的线上贷款、货币基金理财、移动支付、网上商城等互联网产品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难以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相竞争。其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据,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对金融消费者更具吸引力,大量金融消费者放弃传统银行而选择互联网金融公司,这使得大量数据从商业银行流失,没有数据就无法进行更新迭代,这减缓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速度。 本章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较大影响,且以负面影响为主。

第5章 互联网金融对农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案例分析 经过第4章的分析,接下来本文将以农业银行为例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该结论。 5.1 农业银行简介 农业银行成立于1951年,目前农业银行已成为综合性金融集团,业务齐全,规模大,下辖多家金融公司,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在全球金融机构中名列前茅。 5.2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农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5.2.1农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由于利息收入占农业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在77%以上,因此利息收入的变动对农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较大,而互联网金融对农业银行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对利差的影响,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使得商业银行被迫提高存款利率同时降低贷款利率。由表5-1可知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农业银行利差由2015年的2.49%下降至2019年的2.03%,受利差变动影响,利息收入平均每年减少137.18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农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表5-1 农业银行2015-2019年受互联网金融影响导致的利息收入变动额

年份20152016201720182019
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81.3%78.7%82.3%79.8%77.6%
净利差2.49%2.10%2.15%2.2%2.03%
利差较上年变动基点-27-3955-17
由于利差变动导致利息收入变动额(亿元)-433.43-786.1665.4970.51-397.66

互联网金融的负面影响导致农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缓慢,这使得农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根据农业银行财务报表应用杜邦分析法计算出近五年净资产收益率,如下表5-2。 表5-2 农业银行2015-2019年主要财务指标

年份20152016201720182019
净资产收益率15.72%14.59%14.00%12.53%11.38%
权益乘数14.6814.8114.7313.5012.69
总资产收益率1.07%0.99%0.95%0.93%0.90%
销售净利率33.72%36.37%35.96%33.85%33.94%
总资产周转率3.18%2.71%2.64%2.74%2.64%
净利润(亿元)1,807.741,840.601,931.332,026.332,129.24
营业收入(亿元)5,361.685,060.165,370.415,985.886,272.68
总资产(亿元)177,913.93195,700.61210,533.82226,094.71248,782.88
所有者权益(亿元)12,118.8513,215.9114,293.9716,747.8719,597.62
平均总资产(亿元)168,827.72186,807.27203,117.22218,314.27237,438.80

由表5-2可以看出,农业银行五年来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处于缓慢下降状态,净利润、营业收入、总资产、所有者权益都在增长,由于所有者权益增长较快,而净利润增长较慢,导致权益乘数和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从2015年的15.72%,下降到2019年的11.38%,由此可以看出:农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盈利能力有下降的趋势,资产利用效率也没有随着发展相应提高。从农业银行年报得知净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发行永续债以及未分配利润的增长。由此看出农业银行近年来吸收大量外来投资,但净资产的增长并未提高净利润的增长,资本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农业银行业务在持续发展,但资产的利用效率并未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导致农业银行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利差收窄,同时中间业务受到冲击,中间业务收入下降导致的。 分析结果说明了农业银行盈利转型在总体上偏慢,收入对利差的依赖度仍然较高,非息收入占比偏低,稳收增收的空间不断收窄;在激烈的市场拼抢中,创新获客拓客手段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仍有一定差距,客户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未根本改观,特别是贷款“垒大户”现象没有根本改变,加大了贷款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难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仍然跟不上客户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走在前沿、领跑同业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匮乏。 农业银行如何才能成功应对行业颠覆?如何自觉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当前业务经营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稳固核心业务,探索新的业务增长途径?如何顺应趋势,充分利用数字化加速业务转型,获得利润增长新动力?这一系列课题亟待研究解决。 5.2.2农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财务矩阵分析 财务矩阵也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常用工具,主要是用来衡量盈利能力的增长性,也就是能否持续盈利的能力,财务矩阵主要着眼于未来。该方法是由波士顿矩阵演变而来的,销售增长率减去可持续增长率所得数值用来衡量现金情况,数值为正则表明现金短缺,数值为负则表明现金剩余;投资资本回报率减去资本成本的数值用来衡量企业创造价值的情况,数值为正则创造价值,数值为负则减损价值。

图5-1 财务矩阵 指标界定如下: 表5-3 财务矩阵指标界定

以下计算过程,单位为亿元。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2,129.24/6,272.68=33.94% 留存收益率=(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净利润=(1,749.10+7,411.01)/2,129.24=4.30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6,272.68/248.78,288=2.52% 权益乘数=总资产/所有者权益=248,782.88/19,597.62=12.69 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留存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1-销售净利率*留存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87.76%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销售收入增长额/上年销售收入=(6,272.68-5,985.88)/5,985.88=4.79% 债务资本成本=利息支出/金融负债总额=3,722.70/227,575.33=1.64% 债务资本比例=金融负债总额/总资本=227,575.33/19,597.62=1161.23% 普通股资本成本=第一年股利*(1+增长率)/股价+增长率=0.054*(1+14.4%)/3.23+14.4%=16.31% 股权资本成本=(优先股资本成本*优先股股本+普通股资本成本*普通股股本)/(优先股股本+普通股股本)=(5.08%*798.99+16.31%*3,499.83)/(798.99+3,499.83)=14.22% 权益资本比例=(普通股股本+优先股+永续债)/总资本=(3,499.83+798.99 +1,199.87)/19,597.62=28.06%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比例*(1一所得税税率)+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比例=1.64%*1161.23%*(1-25%)+14.22%*28.06%=18.27%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息收入-所得税=4868.71-536.52=433,219 投入资本总额=个人定期存款+公司定期存款+所有者权益=49,856.41+23,708.06+19,597.62=93,162.09 投资回报率=税后净营业利润/投入资本总额=4,332.19/93,162.09=4.65% 由上文得出 投入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4.65%-18.27%=-13.62% 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4.79%-87.76%=-82.97% 农业银行处于第三象限——减损型现金剩余, 也就是说农业银行尽管通过业务的发展可以获得充足的资金,甚至资金会有剩余的情况,但是业务的发展却会减损企业价值,减损股东权益,在未来农业银行极有可能会进入衰退期。 农业银行处于第三象限的结论也与前文相符,农业银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通过提高存款利率,与余额宝、零钱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竞争,增加了成本,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与微粒贷、借呗等互联网贷款竞争,降低了收入,通过减免手续费与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竞争,降低了中间业务收入,因此业务的增长反而会降低企业的价值,这验证了第四章的结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较大负面影响。 5.3 农业银行盈利能力线性回归预测 首先利用所有变量构建一个初步模型,并将数据带入其中,从而计算出模型中的自变量系数与常数,验证模型有效后,再利用模型进行预测。这里我们选取净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两个变量,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回归模型,然后对2020-2023年净利润进行预测,紧接着通过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出2020-2023年农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后得出结论。 表5-4 农业银行普惠金融线上贷款利息收入与净利润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ABCDEF
1净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2期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
3x=净利润 (亿元)1,807.741,840.601,931.332,026.332,129.24
4y=净资产收益率(亿元)15.72%14.59%14.00%12.53%11.38%
5假设关系表达式为y=ax+b
6abr2T检验值T临界值
7-0.0001270.380.97-10.720.77

其中a=LINEST(B4:F4,B3:F3,1,1) b=INDEX(LINEST(B4:F4,B3:F3,1,1),1,2) r2=INDEX(LINEST(B4:F4,B3:F3,1,1),3,1) T检验值=A7/INDEX(LINEST(B4:F4,B3:F3,1,1),2,1) T临界值=TINV(0.05,3) 进而构建出普惠金融线上贷款利息收入与净利润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为y=-0.000127x+0.38,其中y为净资产收益率,x为净利润。 农业银行2015-2019年净利润为1,807.74亿元、1,840.60亿元、1,931.33亿元、2,026.33亿元、2,129.24亿元,计算可得普惠金融线上贷款利息收入年增长率为4.17%,假设未来净利润将会持续增长,那么2020-2022年净利润将为2218.02亿元、2310.52亿元、2406.86亿元。 根据上文构建的数学模型可得2020-2022年净资产收益率为9.83%、8.65%、7.43%。 由此可见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农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盈利能力将持续下降。同时提醒大型商业银行面临新技术和新业态,整体响应速度要提高,在运用新技术改善金融服务方面要加强。在一些传统优势仍存的情况下,其应用新技术的主要动力并非是主动地引领金融业发展,而更多是被动地保住市场份额。 另外,大型商业银行“补短 ”之外还需“扬长”,在新竞争中培育新优势非常关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并不意味着颠覆传统,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这艘大船要完全“掉头”。商业银行的规模、网点、品牌等传统优势要继续巩固,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现资金、渠道互补;可以探索对公业务发展的新模式,发挥传统优势的业务;可以从长远谋划,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突出场景推动和精准营销,着力提高客户价值回报。更多运用线上化、场景化、理财化等新手段,提升客户粘性、抢抓资金流量,打造竞争新优势。针对财政、社保等重点资金大户,提升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强化源头卡位营销。要积极拓展长尾客户,强化流量经营理念,聚焦专业市场、公共交通、支付结算等领域,提升线上场景引流能力。理财子公司要加快提升市场化产品的竞争力,发挥好理财引存增存作用。 5.4 基于互联网金融农业银行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农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这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结论一致,印证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的结论,找问题查原因定对策是农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影响亟需做的工作。本节将对农业银行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5.4.1农业银行负债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稳存增存压力增大。近两年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农业银行吸存稳存的优势明显削弱,农业银行负债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量价平衡难度越来越大,稳存增存形势异常严峻,表现在各项存款时点、核心存款日均增量同比“双下降”,存款季末陡升、季初陡降的现象较为明显,导致资金沉淀率低。从当前经营形势看,最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就是核心存款稳存增存压力大、后劲不足,给信贷投放、服务实体经济带来很大制约。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存款难抓将成为常态,银行业将共同面临“吸存难”“稳存难”。二是净息差下降的压力。净息差高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优势,但目前看这个优势在持续弱化,且保持息差稳定难度也在加大。中央“三去一降一补”其中一降就是降成本,对银行来说就是降利息收入。同时,居民存款日趋理财化,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成本日趋刚性,导致营业收入降低。逆周期调控、持续减费让利政策导向下,量价平衡、稳定息差、增收提效的难度在加大。 5.4.2农业银行资产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贷款投放量不足。当前贷存比依然是制约贷款投放的重要指标,突出重点,对贷存比低于25%的县支行,就要停止贷款投放,确保县域信贷投放监管达标。虽然农业银行贷款增量每年递增,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同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信用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大额风险暴露仍是资产质量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而贷款损失是商业银行最大的费用,直接影响农业银行的利润额。受担保圈风险蔓延、债市违约、涉诉查封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大额不良贷款仍将陆续暴露。从排查情况看,交叉违约、多次逾期、为农业银行已逾期不良担保、符合僵尸企业特征等风险客户还有部分数量存在,因此,化解风险隐患是贷款管理重中之重。 三是业务内部整合不够。以农业银行为例,“e贷”、“e付”、“e商”三大业务之间在联动营销、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还有“部门银行”、“信息孤岛”的痕迹,导致客户体验不佳、业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还不够。 四是线上贷款营销需要加强。现阶段,农业银行尽管一经推出了多种线上贷款产品,网捷贷、助业快e贷、房抵e贷等产品销量领先同业其他银行,然而所谓的线上贷款依然主要依靠线下营销,依然是客户经理营销或者柜面营销,只是简单地将放款流程转移到了线上,解放了柜面人员。通过优惠活动、集中推介、发放红包等方式,全方位开展线上营销的模式还有待提速。 5.4.3农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广义上讲除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其他的业务几乎都可以称为中间业务,所谓中间业务就是商业银行只作为一个中介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服务,为其建立连接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为中间业务产生收入的方式是收取手续费,因此通常风险较低,我国商业银行收入高度依赖贷款业务,而一旦经济下行,贷款出现大规模逾期商业银行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中间业务在经济不景气时尽管也存在收入下降的情形,但却不会造成损失。目前较为常见的中间业务主要有银行卡支付业务、POS收单业务、基金保险贵金属代理销售业务等,其中银行卡支付业务受互联网金融影响最为严重。中间业务主要是通过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达到盈利的目的。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分类标准,我国中间业务系广义的表外业务。 当前银行业务结构单一,收入多元化程度较低,对利差的依赖度仍然较高,盈利主要来源于传统的利息收入,占比超过75%,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大幅收紧,给传统银行业带来重创,稳收增收的空间不断收窄,中间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低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 互联网金融企业创造出网络直接金融模式,替代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部分中介功能,运用强大的网络平台快速整合了大规模潜在的中间业务需求客户,隔断了银行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挤出效应。如农业银行刷卡消费结算业务量下降、理财业务量下降、代发工资业务量下降、代理保险业务的下降等,对农业银行的客源保留、活期存款、中间业务等产生竞争性影响。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农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间业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受运营模式、流程机制等影响,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比较严重,难以从产品层面形成有效竞争力。二是农业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产品没有实现定制化服务,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三是农业银行产品研发,上线推广周期普遍较长,产品迭代升级的周期缓慢,无法提供丰富的产品价值链,尚未形成中间业务生态体系,无法及时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四是农业银行中间业务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无法满足中间业务对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 5.4.4农业银行县域业务存在的问题 农业银行因农而生、顺农而长,“三农”和县域业务始终是农行的安身立命之本、发展壮大之基、竞争优势之源。农行恢复设立4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在“三农”和县域市场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技术广泛渗透应用到农业农村各个领域,“三农”和县域市场竞争加剧。当前国有大行、股份行、互联网巨头“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向县域进军,部分同业借力金融科技赋能,加速在县域延伸触角、抢滩布局,对农业银行传统县域优势形成了较大挑战。 5.4.5农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模式不断创新,商业银行所处的发展环境发生变化,面对的竞争也多种多样,在用户体验方面,对标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线上业务发展速度慢。线上是客户流量入口主渠道,在业务开展中农业银行对充分发挥线上批量获客的便捷性,提升业务效率与客户体验认识不足,线上业务办理范围有限,线上营销服务覆盖面低。 二是线上产品需要进一步丰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论是搭建场景、构建模式,还是拓展客户、提升体验,都更加需要强大的产品做支撑。产品快速迭代,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受传统投产流程、窗口压力限制等影响,农业银行平台、产品等更新周期仍然较长,与金融同业、互联网金融公司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农业银行在数字化产品研发速度、丰富程度、适用性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业银行“纳税e贷”与建行“云税贷”相比,建行具有明显优势,突出表现在贷款额度大、适用范围广。 三是场景层次不高。场景建设是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载体和抓手。在数字化时代,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金融在各类场景下的互联互通,将银行服务嵌入到客户日常生活的各类场景中,及时感知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而农业银行在这些方面还存有短板。 四是数据支撑能力不足。移动互联时代,数据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资产。尽管农业银行已经开始构筑自己的用户数据库,且已经卓有成效,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对数据的收集不够全面,对数据的挖掘不够深入,对数据的应用不到位等,这些是制约农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目前,农业银行内部数据还是以部门和条线为主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对公、零售、CMM、IFAR等系统众多,数据较为分散,不在一个平台,不便对客户实施产品精准推送,并综合考量、科学评价客户价值贡献,以满足新形势下定价、业绩考核等方面需求。外部数据引入工作面广复杂,需进一步协调和规划。存在外部数据时效性和连续性欠缺,外部数据引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 五是平台合成还未全面实现。依托统一平台和统一入口为客户提供多维服务,能够更好地推介产品、挖掘客户价值。如百度通过搜索引擎入口,将搜索服务、社区服务、导航服务、游戏休闲等全部集中,最大限度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和相互引流。农业银行金融产品分散在不同部门,尚未真正整合,聚合效应发挥不够。六是网点转型与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短板。当前银行业市场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客户需求和行为方式不断变化,对标互联网金融企业,农业银行网点业务发展不平衡、营销服务能力弱、业务流程繁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网点转型与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短板,如高柜人员的压降、人员的重新配置,并不等同于营销能力和网点效能的自然提升,转型红利尚未完全有效释放。同时,网点基础管理仍不牢固,内外部案件防控压力仍然很大,安全运营任务十分艰巨。如网点营销服务能力不强的短板亟待补齐。对标互联网金融企业,我们的网点在公司、普惠、国际、三农等业务营销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营销服务力量配置不均衡等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再如客户服务流程“大同小异”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善。在银行业务加速移动化、互联网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当前,我行在网点业务运营流程设计、优化方面与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细微环节不同导致客户体验差异较大,在某些方面“大同小异”的问题还很突出。如高净值客户服务,而高净值客户通常需要私人定制的服务与产品,而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这类产品,依然以标准化产品为主,加之传统交易型网点营销服务触点少、互动少、体验少,难以满足业务发展要求。这些外部市场、客户金融消费行为的新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从源头、从根本上重构业务流程,创新业务运营模式,改进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5.5 政策建议 5.5.1商业银行发展存款业务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尽管发展速度很快,但其发展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且规模依然较小,在存款方面,互联网金融主要挤占的是小额活期存款市场,对规模更加巨大的定期、理财市场影响较小。虽然互联网金融并未颠覆银行,但一旦技术条件发生变化,互联网金融将商业银行彻底挤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因此商业银行也应居安思危,利用现在的窗口期,依托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信用度高等自身优势,积极改革,进行互联网转型,开发出符合现在金融消费者要求的存款产品,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竞争。 1.利用手机银行打造超级应用 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打造出了功能强大的手机银行APP,查余额、查明细、转账、购买理财保险债券贵金属、生活缴费等业务均可在手机银行上办理,但像理财业务开通、身份识别、更换手机号等业务依然需要去柜面办理,这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实际上很多业务已经具备了网上办理的技术条件,如身份识别完全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完成,现在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可以做到网上实人认证,甚至绝大多数证券公司也已经做到网上实人认证,可以说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有些落后。积极发展手机银行不仅仅是因为网络承载的用户多,省去建设物理网点的人力物力,更是因为现在用户的习惯已经改变,商业银行因业务办理不方便而流失的客户不在少数。 2.稳抓大客户,不放小客户 就存款而言,目前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余额宝与微信零钱通,而这两款互联网产品主要针对的是小客户,主要吸收的是用于日常消费的小额资金。互联网金融对于高净值大客户的吸引力有限,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商业银行更加安全,由于商业银行具有更加雄厚的资本实力,加上人民银行、银监局共同构建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在安全性上高于互联网金融,而高净值大客户更加关心资金安全,因此这部分客户依然会选择商业银行;第二是私人定制的投资产品,由于高净值大客户数量少资金量大,因此为其私人定制产品是十分划算的,目前有很多商业银行都可以做到为这部分客户提供私人定制的投资产品;第三是服务,高净值大客户通常更渴望享受优质的服务,而互联网是没有办法提供温馨服务的,因此通常这类客户更喜欢提供面对面一对一服务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暂时难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大客户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以此为根据地,着力发展此类业务。与此同时应居安思危,互联网金融现在无法撼动大客户业务,但并不表示未来也不行,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小客户业务,不放过小客户群体,才能构筑安全的护城河。 3.金融科技主力产品研发 商业银行极其重视存款的增长规模,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存款流向互联网理财。事实上,资金从存款流出的现象早在2004就已经开始出现了,2004年银行理财开始出现,相比于存款产品,银行理财利率高存期短,对客户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因此存款的流出已是一种必然,要想在新时代谋求发展,商业银行就要跳出旧有思维模式,从原来以传统业务为主,转变为财富管理业务为主,要想推出优质财富管理产品,就要结合互联网技术。首先模仿现有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出自己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目前来讲不论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还是腾讯的理财通,其理财产品远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灵活度高,种类也比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丰富。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承认已经落后的事实,从模仿开始,依托自身客户、资金优势,推出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的理财产品。其次是依托互联网进行产品创新,要想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仅仅依赖模仿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产品创新,应组建商业银行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优化客户体验,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研发新的存款产品。 5.5.2商业银行发展贷款业务的对策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努力降低存贷款业务的比重,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而且商业银行也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商业银行以传统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在短时间里依然难以改变。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信贷业务,维护利息收入依然十分重要。 目前,互联网金融在信贷业务领域对商业银行并未造成严重的冲击,这主要是互联网公司由于依托互联网,无法有效进行实地调查,暂时无法开展抵质押贷款,这使得互联网贷款以无抵押无担保小额度的贷款为主,客户群体以无法在商业银行获取贷款的商户和个人为主。尽管如此,面对互联网金融线上贷款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贷款必然由小额转为大额、由小微客户转为优质客户,进而冲击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在国家普惠金融的号召下,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普惠金融线上贷款,这类贷款也采用无抵押无担保小额贷款的形式,且利率一般要低于互联网金融的线上贷款,因此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线上贷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商业银行由于多方面原因,普惠金融线上贷款规模依然较小,市场接受度依然较低,甚至部分贷款依然是线下营销、线下调查,只是将放款途径改为了线上。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产品急需创新。 1.依托自身长处发展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可以依托线下网点人员进行实地考察,这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发放大额的贷款产品,对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新引力,另外由于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并不完全成熟,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对贷款的风险控制要强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当然商业银行也有自身的短处,首先用户体验较差,在贷款业务上商业银行常年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商业银行通常不会太重视借款客户的用户体验;然后就是业务办理缓慢,一笔贷款从申请到放款通常需要一个月左右,有时甚至长达半年;最后就是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要远小于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就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利用互联网弥补自身的短处。 2.做好信贷业务的互联网创新 要想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就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进行互联网创新的初步尝试,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立刻行动,而不是预先周密的设计,因此一旦决定将某个业务进行互联网化改造,就要立刻行动,在最短时间里推出一个简单的产品,将其放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然后就是提高客户体验,通过收集客户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客户需求,改善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一步商业银行一定要做到会用数据,如多少用户进入了产品界面但是没有选择该产品,有多少人仔细阅读了产品手册但是没有选择该产品,这些都可以通过后台提取出来。其次是增长实验,上一步已经对产品进行了优化,这之后就要继续观察用户数据,用户数量是否增长?用户转换率是否增长?收入是否增长?如果没有增长那是什么原因?并进一步优化产品。最后是产品全面推广,一旦经历完前面三步,就可以得到一个成熟的产品,将产品全面向市场推广,实现收益最大化,推广的同时依然要进行数据分析,并进一步优化产品。 3.发展电商信贷 因为中小企业本身经营风险较高,同时又很难提供优质的抵质押品或优质保证人,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很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这样的局面下,互联网金融线上贷款成了一个解决这类问题的新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甄别借款人信用情况,进而提供信用贷款。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问题,那就是中小企业在借款时不可能提供完整的数据,其自身的经营风险很难通过大数据彻底甄别出来,这就造成了很多网上信贷平台出现集中贷款违约的问题。相比于针对中小企业的线上贷款,电商贷款安全性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电商的所有数据都可在平台上进行查询,销售额、退货率、好评率、发货速度等等,有了这些数据,再进行线上贷款就安全多了。目前商业银行发展电商信贷可以通过两个方法,首先可以自建电商平台,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然后就是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直接向平台提供金融服务。这两个方法各有利弊,自建电商平台通常商户、消费者规模很难扩大,而与大平台合作则要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很多大平台并不想与其他公司共享数据。 4.管理中融入互联网基因 要想顺利的进行互联网转型,必须使自己具有互联网基因,而所谓的互联网基因就是个体独立、允许试错、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个体独立是指每一个员工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不再以KPI、规章制度为行为准则,而是以共同愿景为准则;允许试错就是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如果出错也要给予一定的宽容;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就是在产品研发的时候不再是一个专家小组中心化的研发,而是由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员工直接参与产品优化。当然这些一切到保障是人才,只有保证团队里全部都是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密度。 5.5.3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占比过高已经是业界普遍共识,而二维码支付几乎将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挤出市场,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急需结合互联网发展自身中间业务。 1.增加人才密度 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增加人才密度,只有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才能够真正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增加人才密度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增加互联网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产品经理类人才,优秀的产品经理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发与优化,而这些研发优化都要通过技术人才来最终实现;其次是金融咨询顾问类人才,尽管通过推出互联网中间业务产品是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办法,但商业银行依然不能放弃已有的中间业务,可以通过优秀的金融咨询顾问提高理财、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产品的销量,有效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增加人才密度,首先是组织员工培训,将自己的员工培养成为人才,其次是直接引进优秀的人才,这两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 2.加快产品更新迭代 要想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必须加快产品更新迭代,互联网公司对新技术极为敏感,能够以最快速度将新技术应用在金融产品上,如二维码技术、区块链技术等,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产品相比商业银行更加先进,同时互联网公司会根据用户体验快速迭代产品,使得产品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因此商业银行也应加快产品更新迭代,首先针对新技术,商业银行也应尽快将其应用到产品中,以求追上互联网公司,除此之外还要尽量追求在新技术应用速度上超过互联网公司,这样才能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其次商业银行应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加速已有中间业务产品的更新迭代,像支付结算类、代理类等,可以重点完善其功能和服务。 3.加强跨界合作 如果一味的采用对抗的态度,终究只是零和博弈,合作才能带来共赢,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与互联网公司展开深入的跨界合作。首先受制于体制等原因,商业银行普遍不具有互联网基因,在互联网产品的开发上始终不理想,其次商业银行相对于已经发展近二十年的许多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方面经验严重不足。尽管在很多中间业务方面,互联网公司已经十分领先,如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的主流支付方式,但互联网公司依然有很多短板,如社会信任度低于商业银行,同样的是货币基金,客户更愿意接受利率相对低一点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基金,而只在互联网公司的货币基金里存入少量零花钱,另外还有互联网公司受制于金融专业度低的问题暂时难以开展私人银行、收购并购、遗产信托等高端金融业务,因此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开展深入跨界合作具有很广泛的前景。 4.构建互联网获客渠道 目前商业银行尽管已经推出了大量互联网中间业务产品,如手机银行APP支付、二维码收款等,且这些产品已经十分成熟,然而这些产品并未成为商业银行的营销渠道,并未给商业银行带来流量,商业银行获客渠道依旧是依靠柜面营销以及线下推广,这样就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努力构建互联网获客渠道。首先可以模仿互联网公司的病毒式传播,如拼多多的砍价模式,利用拉微信好友的方式砍价,砍价成功后免费拿商品,目前交通银行在这方面做的较为成功,老用户通过推荐新用户可获得自行车、无人机等各种礼品,通过这种推广可迅速获得大量中间业务客户。其次商业银行也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公司已经成熟的渠道,如将自己的货币基金在其他互联网平台销售,工商银行就将自己的产品工银快线放在支付宝、微信上销售,从而获得了大量用户。当然除此之外,商业银行需要依托自身优势,进行自主渠道创新。 5.5.4商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的对策 1.创新县域业务模式 重塑县域竞争新优势。要以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为基础,构建一体化的“三农”线上服务平台,建优“三农”特色场景生态,进一步打响“惠农e贷”品牌。围绕现代农业、新型主体、新兴业态,优化政策制度,创新推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做精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全产业链金融服务。要有序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加快推进农户信息建档,把“三农”数据这块战略资源牢牢抓在手里。 2.以多方合作为契机,提升财富管理能力 县域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其规模甚至超过城镇市场,如在县域深耕多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其存款规模远超其他商业银行,在如今城镇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形下,各商业银行开始抢占县域市场,纷纷成立控股的村镇银行与农信社、农商行竞争。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县域客户也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县域客户开始接受移动支付、余额宝、零钱通、花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县域的年轻人,商业银行的存款理财业务对他们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因此要想顺利发展县域业务就要借助互联网,发展出与互联网公司相媲美的产品,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快的途径是多方合作,如目前各大银行都开始与优质的货币基金合作,推出自己的活期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收益是活期存款的数倍,而且可以随时支取。通过多方合作可以迅速推出各种金融产品,这就对商业银行县域理财经理提出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应当为县域理财经理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培训机会,使其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成为可以为县域客户提供咨询、财富管理的优秀理财经理。 3.传统优势与互联网相结合 商业银行应当继续发挥在大客户市场的优势,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挤占小客户市场,尤其是对于县域网点更是如此。县域网点在负债业务上尚未受到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明显冲击,而中间业务已经通过银行二维码收款、智能POS等产品成功抵御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因此目前县域网点应着力改革资产业务模式,将传统优势与互联网相结合。简单来说,要在资产业务上做到传统优势与互联网相结合,就是继续依托原有的信贷模式维护住优质客户,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向中小客户提供信用贷款,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线上贷款业务,可见互联网助力商业银行县域业务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像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以银行流水为依据进行额度审批的线上贷款、以纳税情况为依据进行额度审批的线上贷款等信贷产品均已上线,商业银行的线上贷款通常利率较低,因此这些线上贷款为大量县域中小客户提供了资金支持,解决了这些客户的燃眉之急。 5.5.5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1.打造商业银行线上业务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未来零售业务竞争的主阵地在线上、在移动端,要坚定不移推进移动优先战略。既要把产品功能做强,提升支付、理财、融资等基础性产品市场竞争力,丰富掌银“金融超市”,又要丰富产品功能,现在金融消费者越来越需要综合服务,除了投资、理财、贷款、支付,还要生活缴费、网上购物、外卖送餐等服务,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客户需求,商业银行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单一金融产品,而应多方合作,丰富产品功能,满足客户需求。一是升级平台技术功能,围绕做强线上平台,加快产品数字化改造和线上化部署,强化客户分层分群精准营销服务,升级人脸识别、智能客服、位置推送、场景加载等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客户体验。二是围绕做优线上产品,以央行数字货币试点为契机,加强移动支付产品创新。持续推进线上贷款产品模型迭代优化,丰富扩展数据维度,贯通延伸应用场景,推出更多受到市场认可的数字化拳头产品。三是围绕做深场景运营,强化网点周边场景资源整合,丰富移动端高频生活场景应用,创新运用权益激励等手段,全面提升掌银、微银行渠道客户活跃度。围绕服务输出和开放获客,强化开放银行场景拓展,不断丰富特色行业应用,积极打造“互联网+”生态圈。四是聚焦线上融资、场景生态、渠道融合、数据应用、风险管控五大领域,尽快落地推进,释放转型红利。五是强化线上客户经营能力。发挥微银行在低成本获客方面的作用,加大裂变式营销力度。一要做大做强掌银网银客户群体。个人掌银突出做好个贷、信用卡、代发工资、优质客户四类重点客群掌银促活,针对零余额、低效户,加快企业网银/掌银线上客户激活和提档,打通“客户—用户—高频用户”的价值传导。二要用好金融小店、DCRM、智赢客等营销工具,开展精准营销。三要强化行内客户资源共享,吸引收单商户入驻微商圈或网上商城,打通线上线下商户一体化营销、管理和服务链条。筛选部分与商业银行有信贷合作关系的优质中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优先纳入线上商户服务体系,加大线上产品覆盖。四要依托微信、今日头条等线上平台,加大线上金融产品和场景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竞争力。 2.加快金融场景建设 一是打造核心业务场景。找到自身核心竞争力,分析用户的主要需求,打造金融业的爆款产品。二是丰富网点内部场景。互联网金融不代表只做线上,商业银行也不可能取消线下网点,因此应当将线下网点改造成互联网化的智能网点,这包括现在商业银行已经普遍在做的上线各种智能设备,如业务办理自助设备、智能机器人等,还包括借助各种传感器,利用大数据分析为每一位客户量身定制网点环境,如电子屏可以根据每位接近的客户的需求展示不同产品,自动将客户信息传递给营销人员等。三是拓展供应链式应用场景。依托现有客户,深入客户上下游,逐渐向整个供应链辐射,为整个供应链提供高品质的金融服务,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收益。四是构建全方位支付场景。要针对移动支付、小微金融、信用卡、开户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快数字账户、数字认证、数字支付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生产生活的数字化支付应用场景,助力场景化“获客”和数字化“活客”,拓宽营销渠道,提高营销便捷度。 3.推进大数据战略落地实施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将数据提升到与存款、贷款同等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因此具有收集数据的优势,从已有数据的再挖掘,到新维度新数据的收集,这些都是未来商业银行采集数据的重点。内部要加强存量数据治理,围绕“八大数据集市”,加紧研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营销支持系统,建立数据分析平台,为普惠产品开发、线上风险监控提供支持。对外要推进数据合作,重点获取工商、税务、社保、司法、海关等客户行为数据、消费数据及其他非金融数据,强化交易数据的合规留存,实现客户精准画像。三农领域要重点获取特色产业明显、金融需求旺盛、村两委凝聚力强的行政村及农户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启动一批精准营销项目,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同时,要抓好全行数据分析师队伍建设,让数据分析师融入业务、支撑发展。 4.强化平台功能,创新数字化时代获客活客新打法 进入数字化时代,平台不仅是银行线上展业营销服务的工具,也是拓展服务场景、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的有力武器。可以说,以后平台就是网点、就是产品、就是渠道。因此,各大商业银行都把平台建设作为弯道超车的关键发力点,通过搭建平台有效实现数据共享复用、系统互联互通、产品快速迭代、应用弹性扩展等。在“三农”和县域业务方面,各大银行现在已经研发上线普惠金融平台,下一步要重点考虑如何依托全行数字化平台建设,强化平台功能,做到既不重复建设,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有全行联动,又突出“三农”特色;既能不断改善客户体验,又能切实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5.扎实推进网点转型,为效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提升网点智能化水平。加大数字货架、多渠道协同平台、新一代超级柜台等新系统、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网点智能识别、智能体验、移动营销等新模式的推进,充分发挥智能设备在网点营销服务转型中的支撑作用。搭建网点“生活+金融”的多元化服务平台,重视以手机银行为核心的互联网获客渠道、以智能网点为核心的现场获客渠道,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商业银行网点的综合能力,助力商业银行产品营销。 二是强化金融科技应用力度。加快人脸识别技术在支付、签约、信息变更等环节的应用,强化技术控制。加大语音识别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丰富语音库,尽快实现语音功能的设备加载,持续提升客户覆盖范围。积极探索虹膜识别、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性研发,完善营销服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 三是提高数据效率。要想提高数据效率,关键是数据的采集工作,首先是已经沉淀下来的原有数据,如客户信息、客户资产结构、信用状况等,除此之外还应采集客户手机银行应用习惯等数据,也可以与其他平台如淘宝、京东、微信等合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要想提高数据效率,还要有跨层级的大数据分析应用机制,引进相关人才,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同时消除分行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将数据转换为竞争力,实现对每一位客户的精准营销、联动营销,立足行司联动,变数据库为数据宝库,扩大数据应用服务范围。 四是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一个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能够给整个团队带来活力,更有效地推进改革,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管理办法主要依赖于存款量、贷款量等简单的指标,这种绩效管理办法是不合理的、不全面的,无法真正地评价一个人,甚至有些时候会对人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经过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可以做到用大数据分析客户的同时,也可以用大数据分析员工,做到从产品、场景、流量、营销、服务及点均人均效益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例如对客户经理进行创收考核,总行按照一定的利率价格购买客户经理营销来的存款,总行按照一定的利率价格向客户经理提供信贷资金,这样就可以综合考察客户经理具体为分行带来多少收入,进而对其进行评价。一个优秀的绩效管理办法可以打破部门壁垒、管理鸿沟,促进资产、负债、对公、零售等业务一体化、综合化营销团队建设,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 五是优化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常态化、动态化、差异化的岗位组合机制,对于金融资源富集、发展和效能提升潜力大的网点,要优先配齐配强客户经理队伍;对于潜力有限的网点,要加快瘦身,提升人均产能。探索建立内外勤补位、弹性排班等灵活工作机制,最大程度释放人员潜力,增强厅堂营销和走出去营销服务力量。创新营销工具,优化完善客户营销管理系统功能,加快便携式、移动智能营销设备功能研发,构建客户全景视图,为金融服务“走出去”提供营销“利器”。除此之外还应重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打造终身学习型组织,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其熟练掌握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做到人员流动轮岗时能够无缝衔接,同时让每一位员工能够从整体上思考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让自身工作符合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 六是加强服务管理。可以借助微信让客户对每一位银行员工进行打分评价,并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持续优化服务水平。鼓励网点自行设计营业环境,借助每一位员工的创意,实现网点环境的家庭化、温馨化。推动中国银行业协会“百佳”和五星级网点创建,通过服务标杆打造、服务明星表彰等多种激励创建形式,激发基层行优化服务的内生动力,营造服务竞赛的良好氛围。 本章首先对农业银行进行了简介,然后通过杜邦分析、财务矩阵对农业银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农业银行业务持续增长,但却未能提高农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净资产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以及农业银行业务的增长反而会降低企业的价值两个方面。最后本章又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农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盈利能力将持续下降,由此证明了第四章结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较大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存款波动大、贷款增速放缓、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县域业务面临威胁、数字化转型步伐还需加快五大问题,以求围绕这五大问题探索出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建议。最从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县域以及数字化转型五个方面提出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对策,对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借鉴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的结论。然后以农业银行为例,选取农业银行近五年相关财务数据,通过杜邦分析法对农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并通过财务矩阵对农业银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互联网金融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这具体体现在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利率风险三个方面。首先为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普惠金融线上贷款,但是由于贷款为线上审批,且无担保,因此具有较大风险,这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其次大量的客户流失迫使商业银行也采取零费率、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的竞争对策,这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最后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不得不推出同样的高利率理财产品,同时推行浮动的贷款利率,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造成冲击,具体体现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五个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依旧保持增长趋势,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负债的环比增长速度在持续下降。互联网金融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冲击较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应对能力要弱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冲击最为明显。中间业务方面,银行卡转账规模持续上涨,但是增速放缓。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商业银行县域业务更加难以开展。大量金融消费者放弃传统银行而选择互联网金融公司,这使得大量数据从商业银行流失,没有数据就无法进行更新迭代,这减缓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速度。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利差收窄,利息收入收到较大影响,进而使得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处于缓慢下降状态。 6.2 展望 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其利润取决于增收节支,特别是当今主要靠传统业务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因此,负债、资产、中间三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要从收入、成本、风控端“三管齐下”,结合互联网金融,通过增收节支、降本增效,不断提升投入产出效益,提升经营绩效。商业银行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提升当前业务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未来业务空间,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一是固优补短,提升经营业绩。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优化经营基本面、确保发展可持续,成为商业银行当前经营发展的突出任务。面对传统优势减弱、要素约束趋紧、转型阵痛加剧的不利局面,商业银行应该聚焦重点、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把短板补齐、把弱项做强、把优势筑牢,提升经营业绩。 二是持之以恒,推进“增效计划”。着力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与中间业务收入管理,拓宽增收空间。抓好负债成本管控,同时提升贷款精细化定价水平,挖掘资产收息潜力,扭转净利息收入低增长的不利局面。针对中间业务短板,要抓重点、强弱项、固优势,在合规基础上加快业务转型及产品创新,进一步挖掘增收潜力。 三是加强精细化管理,严格成本管控。强化收入对费用增长的约束控制,量入为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勤俭节约,严守合规底线。加强重点单项费用管控,持续压降会议费、招待费,宣传费与业务拓展效果挂钩。加强超额准备金集中管理,降低资金低效占用。高度重视非息资产占用问题,加大在建项目及闲置资产处置专项治理力度。加强财务政策纵横双线传导,严格采购流程管理,规范财务开支行为。加大控制成本力度,精打细算各类成本支出,强化开源节流。 四是提升直营机构和子公司收入贡献。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提速以及收费合规监管大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提升直营机构和综合化子公司收入贡献度。金融市场、投行、托管、信用卡等业务部门,要充分用好直营机构改革红利,加大业务创新力度,不断增强综合创效能力。综合化经营子公司要提升专业能力、发挥专业优势、强化行司联动,在市场竞争中抢抓机遇,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收入贡献度。境外机构要发挥各自作用,在稳健合规的前提下,提升本外币一体化经营、跨境经营、海外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一洪.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0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3):121-126.

[2] 徐斌,郑垂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8(3):31-37.

[3] 宋吟秋,董慧君,吕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5(6):79-81.

[4] 蒋倩.杜邦分析法视阈下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财会通讯:中,2015(10):45-47.

[5] 温素彬,杨露.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解读与应用案例.会计之友,2020(14):149-156.

[6] 李佳.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20(7):38-51.

[7] 宋翠玲,乔桂明.外资银行进入 对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学术交流,2020(8):126-136.

[8] 张正平,夏海,毛学峰.省联社干预对农信机构信贷行为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省联社官网信息的文本分析与实证检验.中国农村经济,2020(9):21-40.

[9] 赵今扬.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及优化策略.财务与会计,2020(19):74-74.

[10]姚燕燕.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实证研究--基于11家上市银行数据分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11):118-127.

[11]胡金焱,水兵兵.互联网金融借贷期限、信用风险与定价关系研究——基于借款者投融资期限错配视角.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9):3-18.

[12]林波,杜琰琰.数字化转型推进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研究.新金融,2020(9):42-46.

[13]王晰,王雪标,白智奇.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动态影响研究.金融论坛,2020,25(10):21-34.

[14]张兰波.重塑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国金融,2020(21):22-24.

[15]吕超.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探析.商业经济研究,2020(21):89-91.

[16]温素彬,杨露.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解读与应用案例.会计之友,2020(14):149-156.

[17]李佳.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20(7):38-51.

[18]宋翠玲,乔桂明.外资银行进入 对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学术交流,2020(8):126-136.

[19]张正平,夏海,毛学峰.省联社干预对农信机构信贷行为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省联社官网信息的文本分析与实证检验.中国农村经济,2020(9):21-40.

[20]赵今扬.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及优化策略.财务与会计,2020(19):74-74.

[21]姚燕燕.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实证研究--基于11家上市银行数据分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11):118-127.

[22]李运达,陈伟,周华.金融科技、生产率悖论与银行盈利能力.财经科学,2020(11):1-16.

[23]蒋倩.杜邦分析法视阈下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财会通讯:中,2015(10):45-47.

[24]方芳.构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理论框架.上海金融,2005(7):58-61.

[25]赵瑞,杨有振.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85-92.

[26]陈一洪.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0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3):121-126.

[27]毛德勇,杜亚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贵州社会科学,2020(3):147-153.

[28]张英明.国外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实践——基于美国与英国的经验借鉴.财会通讯,2020(8):156-162.

[29]周亮,刘黎一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会计之友,2020(12):43-47.

[30]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龚智强,蒋敬强.金融科技视角下互联网银行风险特征与发展制约.西南金融,2020(8):3-12.

[31]Tommi Laukkanen.Consumer adoption/re jection decisions in seemingly similar service innovations: The case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banking[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

[32]Anthony Saunders, Markus Schmid and Ingo Walter. Non-interest income and bank performance: is banks reliance on non-interest income bad.[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4, 17: 35-60

[33]王秀琴.浅议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法——杜邦分析法[J].科学之友,2010(08):102-103.

[34]王姗.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究[J].商讯,2020(16):91-92.

[35]郑雨萱.互联网金融时代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相应策略[J].商讯,2020(11):74.

[36]廖上林.杜邦分析法在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1):30+29.

[37]梁晓鸣,农峻.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学习,2019(32):162+164.

[38]周聪.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分析[J].商讯,2020(13):97+105.

[39]陈欣.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以 B 银行为例[J].商,2016(10):172+110.

[40]胡旭莹,王枢泽,徐江.中国农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2):42-43.

[41]彭芳春,黄志恒.中国民营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以民生银行为例[J].特区经济,2016(01):37-39.

[42]赵莉宁.中国工商银行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291-292.

[43]耿国强,虞文美,闫子薇.基于灰色系统模型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及预测[J].高师理科学刊,2019,39(04):32-36.

[44]王玥,李冰.我国上市银行盈利能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17):117-118.

[45]郑思淼,陈筱彦.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以工商银行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1):158-159.11

[46]刘犇.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分析[J].商讯,2020(17):95+97.

[47]蔡国文.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策略[J].财经界,2020(06):85-86.

[48]张梅.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的当代博弈[J].长春大学学报,2020,30(05):20-23.

[49]傅澳华,刘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新西部,2020(14):64-65.

[50]孙刚.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及绩效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2020(14):50+60.

[51]刘敏悦,孙英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14):141-143+146.

[52]江风.浅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5):61-62.

[53]Wang S, Destech Publicat I.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DuPont Financial System.[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4: 282-286

[54]Luo X M. Evaluating the profitability and make ability efficency of large banks-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 56(8): 627-635

[55]Kim H, Jeong S, Bae S W.The Profitability Analysis and Customer Segmentation for CRM-Based on the Channel of Bank in a point of IT contacts[J].Journal of The Korean Data Analysis Society,2005,7(5):1785-1799

[56]Curtis A, Lewis-westein M F,Toynbee S.Historical cost measurement and the use of DuPont analysis by market paticipant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5,20(3): 1210-1245

[57]Richard Werthamer, Susan Raymond,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Market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Finance-the Change, 1997(55): 39-53

[58]Lin L, Geng X, Whinston A. A new perspective to finance and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intemet era.[J]. Electronic Finance.2001: 13-25

[59]Anonymous.Confront E-commerce and Security Issues.[J]. Credit Union Magazine,1999, 65(9): 25-37

[60]F Allen, J Mcandrews, P Strahan.E-finance: An Introduction.[J]. Jou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1,2(1-2):5-27.

二、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有哪些影响?

1.互联网金融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

近十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总资产和总负债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0%。但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上“重投入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式增长模式,“一高二低三优”的内涵集约化经营任重道远。当前,利差仍然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有所提升,但仅占19.3%。从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看,因为其客户主要是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是客户的基本诉求,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主要是以其专业的技术、复杂的知识和冗繁的流程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类型发生了改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不同,其价值诉求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被彻底颠覆。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和普及化,中小企业、企业家和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商是那些聚焦于为客户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新兴金融机构,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客户主要是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是客户的基本诉求。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基础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需求响应、期限匹配、风险定价与管理等业务流程被大大简化。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在数据分析上的模块化资产组合,以往传统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那种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的优势被削弱了。根据破坏性创新理论,互联网金融使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基础发生了演变,由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转向快捷、便利和体验,进而从金字塔的底端开始对银行核心业务进行破坏。

2.互联网金融导致商业银行支付功能边缘化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是以移动支付为基础,其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边缘化,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例如,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和快线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迄今为止,央行为前后5批、共计19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盛大、百度和Ebay等互联网巨头。目前,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围已经涵盖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货币汇兑、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所提供的服务由单纯支付、结算渗透至为整个产业链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区域范围突破京沪和沿海扩大到河南、山西、四川、重庆、内蒙古、黑龙江等中西部地区。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虚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2.1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99%。尽管与当年全国支付系统近2000万亿元的业务处理金额相差甚远,但第三方支付组织已将手伸向了银行的核心业务,且在电子支付领域奠定了优势地位。业界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其交易额将迎来爆炸式增长,业务占比会不断提升。

3.互联网金融重构已有融资格局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机会发现的市场,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资金中介将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资金信息中介。

例如,2005年3月成立的全球第一家人人贷公司——Zopa,在资金借贷过程中充当了信息中介的功能:在 Zopa网页上,贷款者可列出贷款金额、利率和想要出借款项的时间;借款者可以在无中介的情况下自由寻找适合自己的贷款产品,而借贷双方达成的借款利率,主要因贷款人的风险喜好程度而定,风险偏好型的贷款人会追求较高的利率水平,而风险厌恶的贷款人则会确定较低利率以规避相关风险。类似的,国内融360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融资贷款搜索服务,实现用户和业务人员的直接对接,让用户通过搜索就能获取更高性价比的融资贷款产品。

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等。例如,专注于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阿里信贷,其淘宝商户贷流程包括:3分钟申请、没有人工审批、1秒到款到账。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其中阿里金融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累计为超过13万家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总额达280亿,2012年上半年就累计发放贷款130亿,新增获贷企业4万家,不良贷款率为仅为0.72%。

另据报道,甚至有专家预测,“如果阿里巴巴拿到银行牌照,三年内超过民生银行不成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可以达到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指出,20年后“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4.互联网金融挑战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

Mishkin(1995)指出,金融中介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金融中介有专门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最为基础的两个功能,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和信息也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兴起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存在基础形成了有力挑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互联网金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银行直接融资以及股票和债券市场间接融资尽管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很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包括贷款信息收集成本、银行与客户签约成本、客户信用等级评价成本、贷后风险管理成本以及坏账处理成本等。这可以从银行和券商高昂的利润体现出来,如根据2012年三季度报告显示,2471家上市公司1-9月份的实现净利润1.49万亿,其中16家上市银行就高达8127.67亿元,占54.5%。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方运行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并可以实现多方对多方同时交易,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以及风险管理也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完成,交易双方在信息收集成本、借贷双方信用等级评价成本、双边签约成本以及贷后风险管理成本等极小。

其次,互联网金融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双方之间信息沟通充分、交易透明,定价完全市场化,风险管理和信任评级完全数据化。例如,一位上海客户需要申请一笔贷款期限为12个月、金额为10万元消费贷款,当通过融360专业贷款搜索平台进行融资时,他可以在10个商业银行以及9个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27个贷款产品中进行选择,并且每个产品都有独特的产品特点。

再如,Zopa平台在承担资金借贷中介功能时,首先会参照该借款人在Equifax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分的基础上对借款人进行风险评级;其次,录入借款人的家庭情况、借款用途、借款金额、愿意支付的最高借款利率及信用评级,并将其安排进入相应等级的细分市场;最后,特定信用评级的贷款人参考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结合贷款期限,以自身贷款利率参与竞标,利率低者胜出。

第三,互联网金融加速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中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涌现和崛起,大大加速金融脱媒。在传统的支付产业链中,电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电商为用户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建立网关服务平台,实现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在线支付,并提供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服务;银行则是最终资金结算服务的提供者。

但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壮大,他们已不不满足于只做银行的网关支付平台,而是借助其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开始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等领域扩张。尽管目前互联网金融由第三方支付所衍生出的信贷业务占仍比较小,但由于其为资金借贷双方之间提供了直接连通的通道,成为商业银行战略和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


我是白富美,一个立志帮大家实现提前退休愿望的金融从业者

想要了解更多网贷相关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元宝365】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哪些?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商业银行冲击很大,互联网金融的存贷业务灵活多变,尤其是手续简便,贷款具有审批速度快,下款速度快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存款理财收益一般高于普通商业银行。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的技术路线?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路线来实现的。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从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产生了冲击。

传统商业银行需要从技术落后、服务不足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中保持竞争优势。

五、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开辟了金融新渠道。无论是在资金的支付渠道还是信贷渠道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对传统金融行业进行了有力的补充。2、提高了金融产业信息化水平。大量的金融数据,不仅为风险征信评估提供了依据,也为金融机构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3、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和变革。信息的传播方面,其成本都变得更低,这样非常利于缓解金融机构与个人之间的金融信息不对称。

六、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搞清楚一点,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并非对立关系。

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互联网金融的产品,也是商业银行的产品,但是商业银行的产品要比互联网金融更加的广泛。

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金融是依附在商业银行之上的,脱离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也没得玩。

互联网金融只不过是把银行网点搬到了网上,然后做成一个超市,把每个产品起一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大家在里面选产品,本质与银行没有区别。

现在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与三年前相比,无论是内生与外在都发生了微妙变化,与媒体过去宣扬的“两者对立”也非常不符(其实没有对立一说),而是呈现出一种共生融合状态。

所以,根据题主所问,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确实对传统商业银行影响深远并值得探究,它也确实改变了银行原存的一些制式与思维,站在两者用户群体角度,或者说上升到社会发展高度,这样的影响也是利大于弊,基本为正面、有利与必要的。下述正文就将先谈影响再谈利弊:

一、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层面的影响

有一点先提出,个人主观上是不愿意将商业银行统称为传统商业银行的,一是这样似乎和互联网金融存在对立映射;二是一个新、一个旧,“传统”两字听起来复古,但真相是不管互联网金融怎样崛起,银行作为几百年来根深于社会的金融机构,世界很难脱离它而独立运转。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给商业银行的,不是冲击、也不是对立,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互补与进步意义,在这种思维下看待转变,才是正确视角。

那么就围绕此思路展开,业务层面上,照一般商业银行划分: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占比最大,也都受到互联网金融不同程度的影响。

(1)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贷款、贴现、证券投资和金融租赁,其中贷款业务相对重要也是本回答重点。仅以我国为例,在互联网金融未出现之前,由于国家限制资金的价格利率,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虽高却牢牢占据首位;但自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因其先天具有的开放特性,且通常由借贷双方来决定利率等特点因素,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银行采取创新制度,这毫无疑问有正向与积极意义;其次,对中小微企业,过去的商业银行也显得不够重视,再加上贷款业务流程复杂、周期过长,这正好又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滋生土壤。

但时至今日,商业银行已经有了一个巨大转变,那就是多数银行都对自身渠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用户服务质量和体验方面进一步精细,往小了说这是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博弈,是一种竞争衍生出的创新力量;而往宏观和内在关系看,则是商业银行观念的转变,他们在接受互联网金融模式与特点的同时,也正向做出改变,甚至提高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这是一种非零和的共生共赢关系。

(2)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就是拥有资金,在资金来源一栏中,除部分自有资金,其它均为负债方式吸收,但这样的负债通常却有成本,并且随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此类成本还在攀升。因此,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灵活使用负债,此项至今为止都处于探索阶段,这种由互联网金融所造成的冲击影响,是让商业银行在思考更有效使用负债的同时兼顾利润,还要完成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社会责任。因为,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银行配置负债业务的能力,让其变得多元与匹配程度更高。

(3)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目的在于不占用其自有资产或负债的前提下,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多种收费性的金融服务,以获取更好的利润收入,这些产品不仅要求创收,还需要提高客户粘性和积累客户资源。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又带来了部分改变,它开启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特点也就是大家老生常谈的便捷、高效、低成本等。

不过,从发展模式角度,似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像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言论,说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冲击很大。这是因为研究分析后,个人发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盘活自身存量客户的需要,它会变得自由、灵活、便捷等是一种客观趋势;而互联网金融的中间业务模式是它本身的互联网特性塑造,它的出现只能说加速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改造与革新进程,两者核心部分的价值却不存在太多冲突与矛盾。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先天特点,以及在发展中不断衍生的新优势,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相比差异性明显,一定程度影响了银行的盈利增长,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1)对商业银行负债端资金来源的分流;

(2)贷款端的影响,还是分流问题,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等发放贷款模式,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去商业银行大规模、高抵押等放贷模式的不足;

(3)支付清算领域,目前已基本呈现数字化,互联网金融确实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确实客观上,让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放缓,这主要还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填补与开辟了一些新市场,但这种盈利方向上的影响不该被过度放大:一是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私以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整体冲击有限,其最大优势还是表现为长尾人群的覆盖;二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依然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现在和商业银行已迈入探索互相融合以共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整体分析

这部分是针对提主所问,主题围绕自互联网金融出现后,银行的内在、外在变化,对客户层面到底是好还是坏?

一起来探讨分析一下,截止到2018年,现阶段商业银行的转变,几乎都为其基于市场实情而做出的适时调整,并且基于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银行也必须根据外部环境进行动态变化。所以,这个转变为一个多重性结果,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只是其中相对明显与重要的因素之一。

那么,整体可见,商业银行的这种改变是有利于客户的,甚至有利于行业、有利于国家商业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竞争能力的提高:

(1)以往商业银行将大中型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以低成本获得资金和高利息贷给客户的经营模式与时代脱离,在大环境和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不少银行都重调了以往客户结构,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多样与弹性的选择方案;这点表现非常明显,会发现银行产品和自己的契合程度越来越高,选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2)互联网金融目前还在业态波动期,但商业银行却相对稳定,如果商业银行自己推出网上平台,这种高公信力+互联网金融特点的服务,会给客户带来全新与高效的使用体验。如人民银行推出的智能银行,业界反馈都非常不错;

(3)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互利合作,两者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优势,掌握大量客户的交易信息、消费模式、交易趋势和方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提供根深蒂固的信任,互联网金融提供有效的服务,这样融合出来的产品甚至黑点难寻,目前两方合作落地案例不胜枚举。

所以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本身是没有什么威胁的,甚至还有宣传作用。

七、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便捷、灵活的特点,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流程,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这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寻求创新和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竞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兴起,使得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加速了市场的开放和竞争。这不仅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也使得传统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加速了金融科技创新的步伐。互联网金融平台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风险管理方法,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这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金融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流程,也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加速了金融科技创新的步伐。传统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八、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以下是我的回答,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业务处理效率:金融科技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处理更多的交易,从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这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减少了人为错误。客户体验:金融科技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这些渠道提供了24小时的服务,使得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同时也提供了更加智能的客户服务,如聊天机器人等。风险管理:金融科技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管理风险,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信用评估,以及通过自动化系统进行反欺诈等。产品创新:金融科技鼓励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例如,开发新的理财产品、提供在线贷款服务等。竞争格局:金融科技使得一些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进入市场,与传统商业银行竞争。这些金融科技公司通常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客户体验,对传统商业银行构成挑战。总的来说,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潜在的挑战。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应对金融科技的发展,以保持竞争力和适应市场的变化。

九、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正在改变传统银行业务模式,挑战着传统银行的地位。金融科技的兴起,提高了服务效率、增强了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同时也给予了客户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体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保持市场竞争力,需要积极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适合于金融科技发展的业务模式,实现新旧业务兼容,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十、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在目前国内主流金融生态中,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模式,渐渐暴露出沉积已久的问题: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使得非金融部门不得从事金融业务。这种垄断,导致产品创新缺乏,同时由于手续复杂、效率低下、成本较高,使得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很难得到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种传统金融服务的问题使实体经济出现了巨大的融资缺口——借款人找不到合适的资金入口,款人找不到合适的资金出口,便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了空间。

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的哪些限制?弥补了哪些不足?

突破时空局限:

传统模式下的金融业务模式,要到银行物理网点,通过各种复杂的开户流程(填写大量资料),导致客户并不能及时高效地解决相应的金融问题。

但现在只要有了网络,拿起手机,个人就能便利地参与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人员可以在线处理好一切事宜。相关的业务流程包括资料审核、风险控制、签订合同、在线提交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一次性处理好。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能够突破空间局限性,无论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为客户服务。新型的金融模式,极大的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可以有更多的资金补贴用户。

打破了小众的服务:

在传统金融时代,由于金融产品进入门槛较高,无论是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不容易享受到理想的金融产品服务,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拿起手机就可以申请借贷、投资等,随时随地享受无差别服务。

P2P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小微型企业贷款紧张的状况,促进了小微型企业和实体的发展。在个人金融需求方面,通过互联网渠道,打破了原有的封闭运作模式,个人用户可以十分方便的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理财当中,并获得相应的收益,这也是国家倡导普惠金融的原因。

更改盈利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在传统金融行业,陈旧的运营模式,导致物理网点营业成本不断攀升,相应的业务费用也饱受诟病。同时,由于相关的金融政策,国内金融行业不仅保守,还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在垄断的局面下,传统的金融机构不再专注于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

互联网时代的业务模式,最关键是提升用户体验,同时用较低的成本来推广和维系用户群体。美国银行业曾经测算过单笔金融业务的平均成本,营业点是1.07美元,电话银行是0.54美元,ATM是0.27美元,而通过互联网的成本仅为0.1美元,成本优势显而易见。这样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用节省下来的成本费投入到提升客户体验当中去,给客户更多的优质服务。

提升风控能力:

作为金融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风险控制。这一直是传统金融的心病。进入到互联网金融时代后,基于大数据、可以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事实分析和挖掘客户交易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从而发掘出传统金融行业无法得到的客户画像信息,甚至能准确预测客户行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集散处理,有助于在金融运营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由此,互联网金融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的效果。这和传统金融行业的风控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个量级差别。

不过,传统银行也有自己的优势,其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大面积的网点资源积淀和大量的专业人才,这是互联网金融所不具备的。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挑战,带来竞争的同时,也给传统金融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促生新的合作空间,我们不应该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对立起来,因为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才能真正的带动经济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提要

网站地图 (共30个专题267319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