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守儿童的心理?
1.敌对:据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往往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以及搞破坏等不良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因此这样就会导致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严重者还有可能会参与盗窃等,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情绪、性格上往往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而这样却会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据相关调查结果统计显示,有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还有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非常为地内向,积极性不是很高。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大多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因此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慢慢地就可以让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等,甚至会表现为情绪悲痛、焦虑、怨恨、忧郁。也就是说,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二、山村留守妇女的心理?
1、在生活上,留守妇女害怕出现自己应对不了的难题
作为一个女人,她们体力有限,能力也有限,而且上有老人下有孩子,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们独自去决策和承担,她们害怕自己应对不来,给老人和孩子造成一定困扰。
男人在外挣钱,把家留给女人,他们希望的是男人外出归来看到的是平和安乐的家、老人身体健康、孩子茁壮成长,但是实际上老人和孩子是需要夫妻两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现在,有留守女人独自负担,他们自然就会因为底气不足而产生恐惧。
2、在人际关系上,留守妇女害怕别人说三道四
对她们来说,丈夫是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出去工作的,她们就必须要守好家,不能给丈夫添麻烦,最重要的就是贞洁和名誉,一旦出现就无法圆满收场,所以她们从来不与人多说话,特别是和男人。
留守妇女的身份本身就很敏感,难免会被人嚼舌根,他们害怕自己和家庭沦为别人的笑柄,于是他们干脆就隔绝了与外人的来往。
3、在心理上,留守妇女害怕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
因为自己留守在农村,他们总是刻意地与男性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无法知道在外面的丈夫是不是也会刻意的与外面的女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她们也知道,城里的女人比农村的女人更优秀,他们害怕自己的丈夫承受不住诱惑,这种害怕来源于他们内心的不自信。
4、除上述之外,有些人还会担心孩子的未来问题
如果孩子在城里,她们常年见不着,不知道孩子的情况,怕孩子在城里被人瞧不起,怕孩子会学坏;如果孩子在农村,他们又担心孩子没有出息,将来娶不着老婆。
她们的担心是出于她们作为母亲的责任心。
三、留守妇女的心理变化?
留守妇女是指在农村地区,丈夫外出务工,留下妻子独自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的一群女性。她们在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变化。以下是留守妇女心理变化的一些方面:
1. 孤独感: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留守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受到孤独,特别是晚上和节假日。这种孤独感可能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2. 焦虑和担忧:留守妇女往往担心丈夫在外地的安全、健康和工作情况,同时也担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这些担忧会使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大。
3. 自卑感:由于长期独自生活,留守妇女可能在社交圈中感到自卑,担心被他人瞧不起或误解。这种自卑感会使她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拘谨、保守。
4. 压抑情绪:留守妇女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可能不方便向他人倾诉,导致情绪压抑。长期压抑情绪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5. 疲惫感:留守妇女需要承担家庭劳动、照顾孩子和老人等责任,生活压力较大。长期承受压力可能导致身心疲惫,影响心理健康。
6. 渴望关爱:留守妇女在丈夫缺席的情况下,容易对关爱产生强烈的渴望。她们希望得到家人、朋友和社区的关心和支持。
7. 适应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妇女逐渐适应独自生活的节奏,她们在心理上会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
8. 乐观心态: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许多留守妇女依然保持乐观心态,努力克服困难,为家庭和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
总之,留守妇女在心理上可能出现多种变化,包括孤独、焦虑、自卑、压抑等。关注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有助于她们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
四、50岁留守女人的心理?
五十岁留守女人大部分是想自己的孩子成家立业的事情,在外面过得好一点,在亲人面前体面点。由于她们那个年代生活很拮据辛苦,她内心里希望她的孩子将来生活衣食无忧的。
有文化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要有理想与抱负,还得有点规矩原则。希望晚辈的人多多理解自己的亲人吧,他们也挺不容易的。
五、80后留守儿童的心理?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2.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
3.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
六、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性格柔弱内向。
二、自卑心理障碍。
三、寂寞无聊心理。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自卑懦弱
七、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需求?
一般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是渴望被人疼爱和关怀。留守妇女上有老下有小,身兼数职还是比较累的。她们在劳累的一天之后,非常渴望拥有自己丈夫的疼爱和关心。
八、怎样走进留守妇女的心理?
想要走进留守妇女的心理,就要针对对方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多加关心和帮助。帮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帮助她照顾她的孩子,会让对方的心里有感激的成分。
九、10岁留守男孩的心理?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致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十六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
三,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赚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迷茫。
十、农村留守儿童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黄爱玲在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 400 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 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